教师如何向学生推荐课外书,让学生参与性更高?
《新课程标准》对小学低年级的阅读有这样的规定:“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也就是说,一学期学生至少要阅读3万字。以前的苏教版教材,每学期只有10多篇课文,不过两三千字,在量上远远不够。而现行的部编版教材,虽然在阅读内容上,字数上远超于苏教版教材,但是内容也达不到《课程标准》的标准。这就需要我们把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堂之外——让学生进行课外阅读。那么,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如何向学生推荐课外书,让学生参与性更高?
一、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今已经是信息时代,相比以前,各种纷繁复杂的作品层出不穷,随着社会的进步,孩子们的选择也越来越多,如何让孩子在广袤的书海中拾珠呢?这就需要老师的精心挑选,让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养成习惯。
1、 科技与生活和阅读相联系。
老师作为孩子阅读的激发者,应尽可能在课堂上将全体学生带动起来,让他们喜欢读书。低年级孩子的思维模式同幼儿一样,以具体形象为主,因此我们在教学中直观的教学方式将抽象的思维放到具体事物中,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现在的科技发达,许多名著、童话、寓言故事已经被搬上大荧幕,这是激发低年级孩子阅读的一大助力。比如,一年级语文教材下学期中一篇课外阅读《孙悟空打妖怪》中,教师可以以学生特别喜欢看的动画片《西游记》为谈话内容,同时给学生播放动画《三打白骨精》片段,让孩子被具体的形象所吸引。同时老师以自己为激发者,告诉学生老师小时候不爱看书。直到来了一位新老师。她带来了许多丰富的课外知识,让我们沉浸在她栩栩如生的讲述中,比如《西游记》,她可以边讲边做动作,好像我们现在的动画片,生动极了;她也带我们去田野里,说是去做中国的“达尔文”……也正是因为这样,老师的博览群书让我们对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从此成了一名书迷。通过这种生活与科技与阅读相联系的叙述,引导学生迷上阅读。由此可见,师者,不仅“解惑授道”,还可以“引而不发”,让学生在视觉的同时爱上阅读。 学校中午都有广播,大部分都是播放歌曲等等。学校也可以在广播播放经典名著、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等,教师在适当时向孩子介绍播放内容的背景、寓意、思想,让孩子“听”之所“思”,“思”之有“趣”,让孩子有阅读播放内容的兴趣。
总之,生活处处是语文,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应该把科技教育投入到基础教育中来,应用到学生中去。让科技作为教材,兴趣作为老师。
2、 教师应该和学生成为“书友”。
低年级学生在情感意志上具有依赖性,教师的行为举止都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想要孩子对阅读产生兴趣,教师应该多读书。所以,教师在向学生推荐课外书时,应该营造一种阅读氛围。课上空余时,和孩子们一起交谈他们喜欢的童话故事人物、经典古诗词、寓言故事等,教师去引导他们畅谈,让其他孩子对这个孩子谈到的内容、人物形象产生浓厚的兴趣,在适当时教师可以学生推荐这本课外书,并且抽出时间和孩子们交谈,也可以做成读书卡片、阅读书签等等。中午午休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朗读最近读到好的书目片段,也可以让孩子们来朗读他们所认为好的片段。和学生成为“书友”,和学生在交流情感,营造一个读书的快乐空间。《课程标准》中也提到让学生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从“要我读”变成“我要读”,使得阅读显得有趣味,使阅读让孩子有参与性。
二、 推荐学生阅读内容。
一个人的阅读能力与其家庭环境、社会环境、个人兴趣爱好及智力等因素有直接关系,由于年龄、阅历、知识、能力的不足,阅读理解上也存在差异性。教师要充分了解阅读主体的个性特点,尊重他们的个体差异,在阅读兴趣上给予引导,努力使学生根据自身特点,选好符合自己兴趣的阅读书目。
1、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入手推荐读物。
低年级孩子一般具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天真、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感到好奇。他们对直观形象的图画比较感兴趣,他们思维活跃,富于想象,善于模仿,爱看爱说,愿意表达。因此可以根据以上特点给孩子推荐书目(阅读浅近的图文并茂的童话故事、儿歌诵读、精美诗歌等),比如《儿童大世界》、《和大人一起读》、《动物故事大王》、《童话故事》、《一起学儿歌》、《少儿看图学古诗》、《百家姓》、《三字经》等。让他们去选择。
2、 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入手推荐课外书。
有的学生喜欢看动画片,老师可以引导他们阅读《淘气包马小跳》、《米小圈上学记》、《小王子(拼音版)》;有的孩子喜欢思考,富于想象,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十万个为什么》,或者自然科学、数学、天文学方面的知识;有的学生喜欢模仿,崇拜偶像人物,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少年英才》、《中国历代神童故事》等。总之,兴趣是孩子的老师,教师一定要抓住这一点发挥其作用。
3、 从教师的朗读物入手推荐读物。
低年级孩子具有依赖性,模仿性。因此老师的阅读书籍成了孩子们心中想要阅读的对象之一,教师应该让孩子们在班级中被老师所爱读书的风气中潜移默化。教师可以给孩子读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比如冰心的《写给孩子们的信》,在阅读中,让孩子们从中感受到语言文字所传达出来的美和感染力,让他们对阅读产生浓厚的阅读兴趣。
三、 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
课外阅读也要讲究方法。行之有效的阅读方法使阅读取得成功的关键。
1、 坚持博览群书。
鲁迅说过:“爱看书的青年,大能够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课外的书,不要只将课内的书抱住。”,阅读课外书的根本目的是提高学生的整体语文素养,为学生的人生打好底色,为终生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语文不仅是在课内的,课外中也可以学习语文,“生活处处皆语文”。所以,阅读形形色色的课外书,可以让学生获得深刻的情感体验,丰富的语感经验,大量的语言素材以及厚实的社会生活知识,这为学生以后的人生道路做好铺垫。
2、 精读略读相结合。
我发现有的学生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只一味的进行略读,这种粗泛的阅读方式,养成习惯以后,阅读内容只在大脑中留下的往往是一些朦胧的印象、飘忽的意识和肤浅的感受,长此以往,对语文的学习难以把握。因此,良好的阅读是需要精略合一的,在课外阅读中,对于经典的片段或者章节,教师应该让学生反复阅读,至少达到“熟读”程度,在“熟读”的程度上去略读,这样既可以对文章脉络有整体的把握,又可以对文章主要章节,主题思想有一定清晰的认识。读书需要记忆,需要经历读者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反复磨合、碰撞的过程。阅读特别好的作品,一定要精略结合。
四、 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身处信息化的时代有好有坏,大家都习惯了用各种电子设备去保持和外界之间的联系,甚至人和人之间即使见面了,也沟通很少,大部分的时间大都是在玩手机,阅读也就没那么受重视了。但阅读习惯对孩子来说却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呢?
1、为孩子合理的安排阅读的时间。
在阅读的过程中,为孩子合理的安排阅读的时间,有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能力。虽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作息时间和习惯,但教师要在此基础上,为孩子选择最佳阅读时间。孩子年龄小,自制力差,教师可以利用午休时间花15分钟时间,陪孩子一起阅读课外书籍。
2、良好的阅读习惯需要在家长的陪伴下完成。
在孩子阅读时,家长一定要帮助孩子,选择孩子感兴趣和喜欢的书籍,家长要灵活指导孩子读书方式多样化,有助于培养孩子对读书的兴趣。不要一味的选择自己觉得有用的书籍强制要求孩子阅读,这样效果反而会适得其反。家长样该让阅读成为孩子们重要的生活方式之一。
3、教师的方式和方法都应该因材施教。
教师不要强求孩子读完一整本书。如果孩子偶尔看几页就失去兴趣了,这没多大关系。如果每次都是这样,教师就需要观察、总结、反思是哪里出了问题。是孩子对这个主题不感兴趣,还是读书的方式太单一呆板等其他方面的原因。孩子在阅读时也不需要每次都逐字逐句,如果孩子有耐心的时候,逐字逐句是可以的。但有时候,书本超出孩子现有的阅读水准,或是孩子比较累、耐心比较低的时候,可以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讲,甚至是根据图片讲一个不太一样的故事,这都是可以增加阅读乐趣的做法。
关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方法上给予指导,让课外阅读真正成为他们喜爱的事情,让知识的海洋常常跳跃着他们因阅读有所收获的欢快的浪花,只要持之以恒,小溪最终将汇成海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