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6月18日,著名外交家吴建民先生不幸在武汉因车祸去世,终年77岁。今日是吴建民先生逝世两周年纪念日。以下是四篇经典怀念文章,摘编如下,以此缅怀吴建民先生。
怀念吴建民:中国需要这样的大师
作者:原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表、副部长 龙永图
惊悉老友吴建民大使去世,极其悲痛。尤其以这样的方式突然走了,令人难以接受。吴大使的去世,使我国失去了一位向国人解读中国外交战略和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的大师。大师难得,中国现在需要这样的大师。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讲,外交还是一件非常神秘的事。吴建民大使搞了一辈子外交,算是把外交这件事搞透了。我读了吴大使这本书,学到很多东西,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其实外交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也很简单,无非就是怎样同外国人沟通、交流,为国家多争取几个朋友,少树几个对手。这样不仅可以让世界各国和平相处,而且可以使我们的国家得到更多利益。当然,这些看似很简单,实际上做起来还是很难的。
我和吴大使认识多年,他在工作中颇多建树,特别是在入世谈判当中,可以说吴建民大使做了重要的贡献。由于世界贸易组织的总部在日内瓦,中国入世的多边谈判在那里进行。从1992年开始一直到2001年,我每年都要去日内瓦多次,每次短则一个星期,长的达一个月。国内当时想得也很周到,每次我率团去日内瓦,都要安排当地大使担任副团长,一般情况下副团长很少参与谈判。所以当时驻日内瓦的大使们都说,他们就是为谈判代表团做好“后勤部长”。吴建民从1996年到1998年担任中国驻日内瓦国际组织的代表。他不满足当这个“后勤部长”,做了许多工作,可以说,他是我们代表团的“政委”。当时谈判代表团组成很复杂,是由国内的各个部门派人组成的,包括外经贸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海关总署、农业部、信息产业部、中国人民银行等等。由于各部门派出的人一般容易从自己部门的角度看问题,因此对谈判方案的认识不尽一致。吴大使有时候参加代表团的谈判预备会时,经常听到我们争得面红耳赤。这种争论中,最为难的,当然是我这个团长。此时,吴大使总是主动帮我们做工作。在谈判预备会上发言时,他不纠缠谈判方案的细节,而是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分析当前的形势,特别是介绍一些国家如何通过开放实现经济发展的情况。由于他本身没有部门利益,他讲话又很有说服力,所以他每次发言,都深受代表团大多数成员的认可。他使大家认识到,还是要从国家的利益出发考虑整个谈判的方案。我从吴大使的身上学到了一点:对外沟通,也就是所谓“外交”要做得好,首先是内部要沟通,只有内部沟通好了,才能在谈判中一致对外,才不至于在谈判中发出不同的声音,更不会发出一些可能会被谈判对手利用的杂音。
吴大使还帮助我和代表团改变了对媒体的态度。由于他是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出身,所以他特别重视和媒体的沟通。那个时候我们谈判代表团一般不见媒体,媒体来了,总是躲着。但是,美欧的谈判代表团则不同,他们每次谈判完,马上举行记者招待会,主动见记者。结果到了第二天,各种电视、报纸等媒体都一边倒,说中国代表团如何在这些问题上不讲道理,谈判没有取得进展完全是因为中方等等。当时,吴大使就跟我讲,一定要主动出击,和媒体打交道。后来,我就开始在每次谈判以后也举行记者招待会,有时候我们的记者招待会和美国、欧盟的记者招待会几乎同时在日内瓦世界贸易组织总部举行。我们也阐述我们的立场,讲中国为什么有道理,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立场。第二天的报道,虽不能说对我们的报道占了上风,但也至少是打个平手,各方面都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很多年后,我担任了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我都一直觉得吴大使教我的这一条非常重要。我经常给我们博鳌亚洲论坛的同事讲,论坛的成功成在媒体,败也在媒体,只有把媒体工作做好,我们的论坛才会有影响力。所以,那时候尽管报名参加论坛的人很多,住宿等条件又很困难,但我坚持要拿出至少1/3的名额给媒体,给他们充分报道的机会。
我和吴大使在日内瓦一起工作至今已近20年了。今天的国际社会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最重要的就是中国的崛起。在中国崛起的情况下,外交怎么搞?我认为做好沟通、交流的工作比过去更重要,也更有挑战性了。中国的崛起有我们自己的特点,我们中国的崛起非常快,可以说我们是在过去一二十年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国入世的时候我们还是世界第七,排在意大利后面,但是10年以后,我们超过了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发展之快,使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来不及做好心理准备。此外,我们的崛起,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崛起,难免有很多人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我们。再加上我们在上升的时候,正好他们在走下坡路,反差极大。在这种情况下,当前外交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全世界的大多数人能理解我们,理解中国的崛起,包容中国的崛起,支持这个崛起,至少对这个崛起不持仇视的态度。
为此,我们就需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把中国崛起的背景、性质、目的、产生的影响给大家讲清楚。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关键还是吴大使讲的要善于沟通。我们崛起那么快,许多国家有一些质疑,有些不同意见,我们都应该尊重。即便对于其他大国,包括日本和美国这样的国家,我们都应该多做工作,让他们理解这个崛起。
现在中日关系比较紧张,当然有领土问题,也有历史的认知问题。但是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的崛起太快,转眼间就超过了日本。日本曾经是“二战”后的亚洲第一大经济体,也当了很长时间的全球老二,一旦被别国超过,特别是被中国超过,日本的国民需要一段时间消化。对他们的一些看法,比如民调显示的,日本国民对中国的一些仇视,我们还需要给他们一些时间,给日本大多数国民一个了解中国崛起的过程。美国也是一样,一个超级大国当得好好的,突然来了一个后起之秀,他们肯定也有想法。
在目前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特别是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大国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像吴大使经常讲的,克服弱国心态,树立大国心态。所谓大国心态就是要自信、要大度、要宽容。大事当然不能糊涂,小事就不要纠缠。特别是在国家强盛的时候,不要事事都强硬。实际上,当时我在入世谈判的时候就提到过,强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对外强硬是最容易的,因为对外强硬容易在国内政治上得分,另外还可以不好好研究问题。强硬,或者说是无谓的强硬是一种虚弱的表现。
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大国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好地研究我们的外交应该怎么做。我们如何能够在实现中国梦的时候,不仅仅成为世界的强国,而且更重要的是成为世界上受人尊重的强国。在对外沟通中,多一点以理服人,少一点哗众取宠;多一点大局意识,少一点感情用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很好地完成对外沟通任务。
现在搞外交和过去有所不同。在互联网时代里,每个人都可以对外交的事情品头论足,有时候当我看见有些国民在网上对外交事件的评论时,心情很复杂。有些评论确实是讲得好,甚至令人拍案叫绝,因为他们的评论既专业又理智。但是,有些评论确实让人感到很担心,不像一个大国国民应有的气度和素质。
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面,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卷入外交当中,外交不再变得神秘,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大多数人都懂一点外交,从而更加理智、更加专业地看待一些问题,发表评论的时候不要误导、不要添乱。要帮助我们的政府妥善地处理外交问题,特别是一些非常复杂的矛盾,使我们的外交更加成熟,更加有效。这不仅有利于中国,而且有利于世界的发展。
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面,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卷入外交当中,外交不再变得神秘,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大多数人都懂一点外交,从而更加理智、更加专业地看待一些问题,发表评论的时候不要误导、不要添乱。要帮助我们的政府妥善地处理外交问题,特别是一些非常复杂的矛盾,使我们的外交更加成熟,更加有效。这不仅有利于中国,而且有利于世界的发展。(来源:光明网)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深切缅怀吴建民大使
作者:国际知名作家、人民日报评论员 厉振羽
6月18日对我来说是一个永远难以忘怀的日子,不是因为它是我的生日,而是因为它是曾经帮助过我,鼓励过我,助我一次次度过难关的敬爱的吴建民叔叔的忌日。
2016年6月18日的北京本是晴朗明媚的,我本计划这一天写6月下旬的这一期专栏。然而当我一早听到噩耗传来,眼前的一切就都失去了颜色。我起初拒绝相信这是事实,不断多方核实,然而接到的讯息却一个比一个沉重。最终,虽然感情上仍然抗拒,理智却告诉我,吴叔叔是真的走了!
惊悉噩耗,心如刀绞,难以平静。于是我临时决定,将这期的专栏文章主题改为“缅怀吴建民大使”。然而,实际下笔时却发现如负千钧。那一天我无心写作,只是固执地不断搜索着我最为关切的问题:导致吴叔叔突然离世的原因到底是什么?我一遍遍浏览着最新的消息,直到深夜。一次次的最新消息显示:“事故原因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我在确认了吴叔叔死讯的真实性后,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告知家父。家父与吴建民既是故交好友,又是多年同事。正因如此,我才有幸得以与吴建民叔叔相识,得以亲聆他的教诲。吴叔叔与家父年龄相若,都是在上世纪50年代进入的外交部。他俩都是南方人,且吴叔叔的夫人、施燕华阿姨同父亲都来自上海,也在外交部工作,他们很是谈得来。后来家父作为中国代表团顾问参加联合国海洋法会议期间,吴叔叔作为常驻联合国代表团成员,又多次与家父共同参会,朝夕相处,彼此间更加熟稔。
据家父回忆,在吴叔叔与施阿姨被派常驻联合国前,时任英文处负责人的冀朝铸(后任驻英国大使及联合国副秘书长)曾开玩笑说,吴建民和施燕华他俩一个在法文处工作,一个在英文处工作,正好是“英法联军”,“英法联军”要打去纽约了。
我平时很少听到惜字如金的父亲对别人有大加赞赏之词,但我记得父亲不止一次说过,吴建民很有才干,尽管在部里或有微词,但仍难以掩其锋芒。父亲曾告诉过我,上世纪90年代末,吴叔叔本有机会被提拔为外交部副部长,后来或是因其风头太劲,恐招物议,才决定将他任命为驻法国大使。我清楚地记得多年前吴叔叔私下里曾颇为感慨地说过:“图虚名,遭实祸啊!”尽管如此,吴叔叔却仍拒绝退缩,即便退休后,也总是勇于站上风口浪尖的位置,虽年过古稀,仍像明星一般照亮着公众的视野。
吴叔叔尽管事务冗繁,名声在外,对昔日的老友却一如既往,对我这个末学后进也一直多有照拂。
我成为一名新闻工作者后,在工作业务上与吴叔叔也有了交集。记得我在采访2008北京奥运会期间,在新闻中心巧遇吴叔叔。他看到我很惊喜,说没想到你也在这里。他得知我在从事新闻及对外报道工作后,很是高兴,说记者也是使者,让我继承父亲的衣钵,好好干,并在紧张的行程中抽出时间,主动给了我很多独家专访的机会。令我惊讶的是,吴叔叔不仅精通法语,英语也造诣颇高。吴叔叔曾做过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发言人,他不仅熟谙外交事务,对外宣工作也有深刻见解,对我多有指点。后来我在采访2010上海世博会期间又遇到了吴叔叔。他那时恰是世博会主管机构国际展览局的名誉主席。年逾七旬的吴叔叔仍旧充满活力,仍旧那么健谈,仍旧那么光芒四射。
吴叔叔对我的工作一直给予关注,为我的作品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议。还清晰地记得,两年前,他那时正忙于国内国外的各种事务,身在华盛顿的他还在百忙之中特别抽时间认真细读我的作品,并做了周到中肯的文字点评,支持我在外宣工作上不断进取。得知我在工作上遭遇了一些挫折感到沮丧时,吴叔叔还鼓励我说他在工作上也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用他自己的亲身经历激励我坚持在外宣这条道路上继续走下去。
今夕何夕,死者已矣,生者唯有长歌当哭。回想起这些往事,我心里甚是难受,因为我还没有来得及报答吴叔叔对我的支持与帮助,他便永远地离开了,再也无法与我们相见。他慈祥的面容,和蔼的声音,亲切的教诲,我永难忘怀。我想,只有在工作上不断进取,推出更多好作品,才能不辜负吴叔叔多年来对我的支持。同时,对于一生理性,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总执着奔忙于天下事的吴叔叔而言,或许唯有让了却君王天下事的人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样才能真正告慰他在天之灵,令总是行色匆匆的他,得到安息。(来源:中国日报)
缅怀对外传播界和翻译界的一座高峰——吴建民大使
作者: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翻译协会常务副会长 黄友义
吴建民大使因为车祸突然离世,对于中国对外传播界和翻译界来说,失去了一位经验丰富,斗志昂扬,永不停歇的大师,犹如一座高峰轰然倒塌了!
我喜欢与吴大使接触。我爱听他做报告,喜欢仔细阅读他的著作,甚至还购买过他的图书送给外宣界的朋友们。因为,每一次都能从他的言谈举止获得灵感和启发。为了提升外文局的对外传播能力,我们曾经一年举办两次外宣选题研讨会,知道他各种活动繁忙,但每次邀请他出席,他都会满足我们的要求,贡献他的智慧,跟大家一起切磋。
这里要特别回顾一下我们当年筹备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的情况。这是中国第一次主办国际性的翻译专业会议。而时间又是选在2008年8月,就在北京奥运会举办的前夜。翻译专业其实是一个包罗万象的行当,从事翻译的人由于其工作特点,自然要涉猎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法律、教育、医学、文学、艺术等等。中国第一次举办这样的盛会,如何在1500名代表面前展示中国翻译界的水平,从而让外国与会者借此机会了解中国,主旨发言人的选择尤为重要。
我和我的同事们一致认为,最合适的一位主旨发言人非吴大使莫属。这是因为,他从事过翻译,是这个领域的行家,话能说到点子上,有说服力。其次,他从事外交工作多年,知道如何面对外国与会者,讲好中国的故事。
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讲的,2008年的中国,真可谓多难兴邦!奥运火炬的传递成为了支持中国和反对中国两种势力在海外的一场运动战。各种反华言论和行动轮番上演,污蔑、歪曲甚至谩骂不绝于耳。那一年是中国人要实现百年奥运梦想的一年,也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国际反华势力最为猖狂的一年。我们虽然确定一定要请吴大使演讲,但是他是否会答应,我心里没有十分把握。
当我通过他的夫人施燕华大使邀请他到会演讲时,他毫不犹豫就答应了。8月4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大会开幕后,吴大使作为第一位演讲嘉宾,用英文发表了主旨演说。他阐述了中国的发展和兴起,分析了国际面临的形势,批驳了各种反华论调。也许是因为奥运前中国人经历了来自海外太多的质疑和污蔑,那天他发言时给人的印象,他就是一位捍卫着祖国的卫士,一个呵护着自己母亲的孩儿,一个慷慨激昂的外交家,一个能用国际语言沟通世界的翻译大师。他充满爱国情怀的演讲赢得了与会者的热烈掌声,也有一些西方人认为挨了批,心中不畅,表示不满。当然,有这种感觉又公开向我们表示出来的与会者不是很多,但是我们看到,西方人也终于尝到了被别人批评的滋味。
去年春天,我和吴大使连续几天参加一个重要的项目评审。晚饭后,我们一起散步,他脚步极快。因为是山路,为了跟上他,我已经气喘吁吁,他却轻松地谈着各种话题。我们谈各自的工作、兴趣、家庭。分手之前,他鼓励我应该更多地参加国际交流活动,多走出去,到更多的场合去讲述中国的故事。他说,自己越是到国外演讲,越觉得应该有更多的人参加进来,到世界讲台上去说明中国。看我没有反应,他似乎有所失望,说:“老黄,你不能满足于待在国内,要走出去,要面对更多的外国人,让他们听到中国人的声音。”
我知道,他是在激励我,也是在说他自己,更是在思考中国对外传播队伍的建设。随着中国的发展,在国际上说明中国越加迫切。外交官的敏感让他很早就认识到这一点,不遗余力地实践这一任务,也希望由更多的人加入进来。今天,回想起与他的这次交谈,我感到,他用毕生的实践做到了向世界说明中国。一个美国前副国务卿曾经表示,要改变中国在美国的公共形象,要有一大批来自中国各个行业的出色代表,随时都能在各种场合,特别是在美国媒体上应对各种问题。他甚至说,你能给我100个中国人名单,我就能让你们的形象大大改善。此时此刻,更感到中国需要更多像吴建民大使这样的对外传播高峰。(来源:中国网)
缅怀吴建民大使:中国情怀、国际视野的外交家
作者: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主任、欧美同学会副会长 王辉耀
吴建民大使是我很好的学长和朋友,他的突然离世令人震惊与悲痛。噩耗传来,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大使往昔的音容笑貌宛若眼前。
生前与会合影竟成最后一张照片
就在他离开的前一天下午,我们一同出席了欧美同学会举办的北京海外高层次人才协会青委会成立大会。吴大使向来关心青年人才发展,他专程赶来表示祝贺。活动在下午3点多开始,因为他要赶飞机去武汉,大会安排他第一个发言。他希望年轻人以开放的心态看世界,他谈到欧美同学会的成员大多是留学海外的,而留学人才推动了人类的进步,对话更是人类进步的源泉。他还专门讲了当年邓小平留法的故事,说正是当年中国1700名留法青年,之后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中国。世界人才很多,因此要更多培养青年人才,而各个国家的办事之道不同,青年人要积极熟悉各国的办事之道。他爱护年轻人,尤其对青年海归、国际化人才提出殷切希望。会前我提议大家一起和他合影,万未料到这是他离世前最后一次公开活动,也更未成想这竟成为他的最后一张照片。
不畏坎坷和争议,毕生为我国外交事业积极奔走
认识吴大使已有十几年时间。尤其是最近5年,他欣然担任我们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的顾问,一直支持CCG的发展,常参加我们的活动,对智库的发展提供了很多指导和帮助。他一直鼓励我们坚持用全球化理念、开放的视野做智库,鼓励CCG多走出去到国际舞台上交流,发出中国声音,提高中国在海外的影响力。他连续几年参加CCG主办的各项活动,包括月度午餐会,2014、2015中国企业全球化论坛,以及2015、2016中国与全球化圆桌论坛。就在上个月,他还参加了我们的年度理事会,并作了精彩发言。
在CCG的活动中,吴大使曾谈到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断推进对全球化的认识,警惕民粹主义对改革开放的阻碍,在斗争中实现更有效的合作;谈到中国企业走出去要敞开胸怀,要更新观念、更新知识、重视人才,建立全球化品牌;谈到智库要在中国和平发展的过程中,帮助国家去化解国际上的不同声音,打消国际社会上对中国发展的疑虑。他一直坚持捍卫改革开放和参与全球化的成果,他的智慧和思想让我们收获良多。
吴大使毕生致力于我国的外交事业,退休后仍为推动民间公共外交和智库外交积极奔走。5月下旬他还在人民大会堂主持了欧美同学会举办的首届中法文化论坛,习近平主席和法国总统奥朗德发来祝贺,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法国前总理拉法兰出席。正是由于吴大使的积极参与,首届中法论坛取得了巨大成功。
吴大使一直有很好的思考。有一次,他专门约我到他办公室长谈,说到现在中国需要民间外交,特别需要将有经验的国际化人才组织起来推动二轨外交。我们深入地讨论了怎样充分发挥前外交官、前商务参赞等专业人士的作用,交流了如何致力于促进中国智库建立“旋转门”机制。
我在国内国际不同的场合与吴大使一起参加活动,他精通法语和英语,发言富有逻辑、情理兼具,尤其懂得用国际化的语言和西方国家的文化习惯讲述中国故事。他在国内外大小场合都以儒雅、睿智的形象将观点娓娓道来,语气柔和,立场坚定。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总能站在人类整体的利益和宏观长远的视角去思考国家战略、沟通中国与世界。在国内,他义无反顾地批判狭隘的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在国际上,他更为中国的利益分寸必争,用国际化的叙述方式让世界更多了解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果和和平崛起的姿态。这是一位兼具世界眼光和中国情怀、不畏坎坷和争议的精英知识分子!是当代中国杰出外交家!
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亲切感十足
我们曾在新加坡参加研讨会,会后相约去吃当地出名的榴莲。他幽默地说自己喜欢吃榴莲,远臭近香,还向大家介绍榴莲的吃法,让大家不由自主地亲近。就在去年,我们一同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国际会议,会前吴大使建议我们一起去海德公园走走。我们一起散步一个多小时,吴大使换上运动鞋健步如飞,看得出身体非常健康,活力十足。期间,他向我谈到之前担任领导人翻译、驻联合国代表、外交部发言人、驻外大使的故事,说一直想记录下来,既是对自己职业生涯的回顾,也是希望对中国外交工作者有所帮助。吴大使没有官员的架子,对一般工作人员同样彬彬有礼,此前参加会议服务的CCG同事们也无不感怀吴大使的平易近人。
吴建民大使是真正具有中国情怀与国际视野的外交家,是富有远见的中国改革开放的积极推动者,为中国的开放交流和参与全球治理作出了重要贡献。这样一位师长、朋友的离去,无疑是中国开放力量的一个重要损失!我们会牢记吴大使的殷切期望,积极参与和推动全球化进程,更加有力地在国际舞台上传递中国的声音!(来源:中国经济周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