薰球又称“香球”,多以银、铜等金属制成,呈圆球状,带有长链,球体镂空,并分成上下两半,两半球之间以卡榫(sǔn)连接。球体内设有小杯,以承轴挂于中央,无论薰球如何转动,小杯始终能保持水平,杯内的香品也不会倾倒出来。由于这种精巧的设计,即使把薰球放到被子里也不会倾覆熄灭,所以也称“被中香炉”。也有较为简单的薰球,仅套一层(或两层)小球,常设有提链,可于出行时使用或悬挂于厅堂、车轿中;可加设底座,便于平放。
薰球熏球的出现,一般认为始于唐代武则天至玄宗时期,大致盛行于陕西西安一带。据《西京杂记》记载,西汉时已有“薰球”,巧匠丁缓曾制出“被中香炉”。现已出土多件极为精美的唐代银薰球。
被中香炉唐代也曾将薰球称为“香囊”。法门寺地宫出土的“衣物帐(文物名册)"即把薰球记为“香囊”,唐代王建也有诗“香囊火死布气少”。文献记载,宋代的皇家仪仗队就有执香球者。宋代妇女乘车出行时也有丫鬟手持香球,贵妇袖中持小香球,于是车过驾经之处香烟如云,尘土皆香。
薰球 薰球榫(sǔn)器物两部分利用凹凸相接的凸出的部分:榫子。榫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