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17世纪的戏剧家莫里哀,是一生为争取和维护“艺术讽刺”的权利而战的斗士。他的真名叫让—巴蒂斯特·波克兰。他是一位地位卑微的“戏子”,“莫里哀”是他当演员时用的假名。后来,莫里哀组建了自己的剧团,他自己任编剧、主要演员,同时又担任调度和“行政首脑”。可见,当除组建剧团时是很艰难的。
但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好运来了!
1658年10月,莫里哀率团走进了卢浮宫,为法国国王路易十四演出了闹剧《多情的医生》,演出效果很好,把国王逗得大笑。从此,莫里哀在巴黎有了靠山。
任何偶然性都有其内在的必然性在起作用。莫里哀的走运也不例外。当时的国王被王太后、巴黎大主教以及贵族阶层的头面人物所架空,可是国王一心想掌握实权,却又办不到,于是国王开始对贵族和教会势力憎恶了。恰巧这时,出现了莫里哀,莫里哀讽刺邪恶的艺术与国王的内心产生了共鸣,两人有了共同语言。
但是,国王的支持也需要给政治让路。《伪君子》的上演、查禁、再度上演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伪君子》写的是一个名叫达尔杜弗的骗子,装扮成虔诚的教士,到富人家里充当良心导师。他表面上一副圣人样子,暗地里却干看卑鄙的勾当。
看看作者是怎样表现这个伪君子的:
达尔杜弗表面上拒绝来自女性的任何诱惑,连侍女袒胸的衣着他也看不下去:
达尔杜弗:(从衣袋内掏出一条手绢)啊!我的上帝,我求你了,在说话之前,先给我拿着这条手绢。
道丽娜(侍女):干什么?
达尔杜弗:盖上你的胸脯。我看不下去:像这样的情形,败坏人心,引起有罪的思想。
可是在另一个场景里,还是这个杜尔杜弗,却干着勾引女主人的勾当。
当杜尔杜弗单独同女主人艾耳密尔在一起时,他就会神魂颠倒地说起情话来:
“哎呀!我是信士,却也是人;我看见您的仙姿妙容,心荡神驰,不能自持,也就无从检点了。”
强烈的对比,使达尔杜弗的伪善面目暴露无遗。
莫里哀写《伪君子》,就是为了揭露那些所谓的有德之士、故作虔诚的奸徒的一切花招和诈术。他的“利刃”直刺那个时代“最通行、最麻烦和最危险的恶习之一”——虚伪。
1664年5月,莫里哀在凡尔赛宫的盛大游园会上为国王表演了《伪君子》的前三幕。戏还没有演完,王太后支持的圣体会教派人士、巴黎大主教、路易十四的忏悔师就联合起来向国王提出了控告,说这出戏“否定宗教”,必须禁演。就这样,《伪君子》还未出生就被扼杀了。
直至1669年初,教皇克雷蒙九世颁布了“教会和平”谕令,才使宗教迫害有所收敛。2月5日,国王趁势宣布撤销对《伪君子》的演出禁令。当晚,《伪君子》按未经修改的原剧本正式演出。演出盛况空前,潮水般的观众把剧院大门都挤坏了,这出戏连续演出了近一个月,到复活节剧院闭场才谢了幕。
这并不是因为法国人有品尝“禁果”的嗜好,而是因为《伪君子》本身所具有的分量。《伪君子》不同凡响的戏剧效果和文学价值使其成为了世界戏剧史上最有生命力的戏剧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