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徐志摩,那首熟悉的《再别康桥》传递出来的淡淡哀愁着实让人留恋,那时候,徐志摩失去的是林徽因,而后来,他又爱过陆小曼。
在民国时期的名人轶事中只要讲到徐志摩,那剪不断理还乱的多边关系就会浮现脑海,仿佛诉说的就是那个时代复杂多变的文人圈子,没有谁比谁好,也谈不上谁比谁差,毕竟那都是属于他们的戏剧,我们顶多就是一个观众,仅此而已。
回到开头,在徐志摩的生活中,其实还有一个人,一个一直被大家忽略的人,或许是因为她不算漂亮,又或者因为她不属于那个我们熟悉的文化圈子,但是她确实是另一个传奇,她就是徐志摩的第一任妻子、中国第一位女银行家、企业家——张幼仪。
她和徐志摩的婚姻,其实一开始就注定是悲剧。
张幼仪的四哥任浙江都督的秘书,在巡查校园时发现才华横溢的徐志摩,索性当了个媒人。当时徐家已经是江南的富家,能够与政治上有一定地位的张家联姻确实是求之不得,于是两家定下婚约,年仅15岁的张幼仪辍学嫁给了徐志摩。
正如徐志摩说的:“媒妁之命,受之于父母。”两个素昧谋面的人结为夫妻。那时的张幼仪不过是一个小女孩,憧憬着美好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生活,只是可惜,徐志摩于她并无半点情谊,从他下撇的嘴角、轻蔑的眼神中她明白“他不爱她,她不过是遵从父母之命娶回家的乡下‘土包子’”。
于是她畏惧,正如她自己说的:那就是“怕”,怕离婚,怕做错事,怕得不到丈夫的宠爱。所以她处处小心,处处谨慎,甚至处处委曲求全,只是事不如人愿,就算如此,她也被伤得遍体凌伤。
与张幼仪生下第一个孩子之后,徐志摩认为完成使命,前往英国留学,国内的一摊事都丢给了张幼仪。后来徐志摩收到张幼仪二哥的信,被迫接张幼仪到英国,人群中那个极为不耐烦的人就是徐志摩,哪怕张幼仪从未见过徐志摩穿西装,但是从他由内而外的厌烦中就能晓得,那是徐志摩。
在英国的那段时间,徐志摩正因为林徽因的事烦乱,对于张幼仪也是爱管不管,但是张幼仪还是怀孕了,他听到这个消息,冷冷地说:“赶快打掉。”张幼仪说:“我听说有人因为打胎死掉。”徐志摩丢下一句:“还有人因为坐火车死掉的呢,难道你看到人家不坐火车了吗?”终于孩子没有被打掉,但是徐志摩因为林徽因要自己离婚才愿意和自己在一起,于是向张幼仪提出离婚,张不愿意,徐便抛下她离开了。
后来张幼仪辗转到柏林生下孩子,因为离婚手续徐志摩再度现身,他们一起去看了二儿子彼得,就算徐志摩看儿子看得神魂颠倒,但始终没有说要怎么养他,要怎么办。
张幼仪的心彻底冷了,在与徐志摩的这段婚姻中,她留下的只有他冷漠的脸和不耐烦的言语,别说对于妻子的尊重,甚至连对普通人的尊重都得不到,把自己卑微到尘埃里得到的不过是被人轻贱的怯懦。
离开徐志摩,张幼仪的人生才刚开始绽放。
得益于二哥的帮助,张幼仪成功进入德国裴斯塔洛齐学院攻读幼儿教育,但好景不长,二儿子彼得身患腹膜炎病逝,痛失幼子让张幼仪悲恸不已,后来被弟弟接回国。
在德国工作学习后的张幼仪早已不再是那个胆小的张幼仪了,她重新找到自我,寻得自信。而徐志摩的父母觉得对于张幼仪有着诸多亏欠,便提议收张幼仪为义女,使得张幼仪在上海衣食无忧。
之后她在东吴大学教授德语,后来因为四哥的支持出任上海女子商业银行副总裁,同期出任云裳服装公司总经理,她的管理经营能力得到极大发展。
你若盛开,蝴蝶自来。解放前,张幼仪前往香港,在那里她遇到了中医苏纪之,二人很聊得来,在征求儿子意见获同意之后,两人结婚。苏医生病死后,张幼仪选择到美国生活直到离世。
晚年的张幼仪曾被问道是否爱徐志摩,她答道:“你晓得,我没办法回答这个问题。我对这个问题很迷惑,因为每个人总告诉我,我为徐志摩做了这么多事,我一定是爱他的。可是,我没办法说什么叫爱,我这辈子从没跟什么人说过‘我爱你’。如果照顾徐志摩和他家人叫做爱的话,那我大概是爱他的吧。在他一生当中遇到的几个人里面,说不定我最爱他。”
张幼仪自己把一生划分为“去德国前”和“去德国后”,前者是阴冷的角落,被凌冽的寒风刮得七零八落,后者是浴火的新生,哪怕狂风暴雨也能一路往前。如果她的前半生是封建传统的悲剧,那她的后半生就是新思想的逆袭,不管怎么样,张幼仪终归是把自己的人生活成了一段真真实实的传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