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十分敏感的话题,我酝酿了很久,也思考了很久,但还是不敢轻易下笔。怕我的立场和角度不够公正,引起许多误解。但是,沪上十年,沉淀了一些思考,关于这个话题,还是有话想说,不吐不快。
1
上海是一个特殊的文化存在。在中国地图上,他的面积很小,但他的文化和经济却很强大。
2006年1月,那个飘着冷雨的清晨,我带着女儿踏上了这块土地,从此,便与上海结缘。
十年间,熟悉了沪上的日子,了解了上海的生活。但在内心深处,我仍旧是个外地人,还没有真正融入上海文化中。
2
国人对上海人的印象,从贬义的角度讲是小气,精明,计较,虚荣,市侩,不厚道,耍滑头,难相处等等。
上海人真的如此吗?我想这多半是外地人的感觉。那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那就得从上海独特的文化存在来找原因了。
本人不是文化学者,无力拓展深层的文化成因,仅从自身的感受来谈这个问题。
我觉得,上海文化的独特性,首先就表现在语言上。上海话,把上海人和外地人严格地区分开来。讲上海话的这群人,他们有共同语言,共同的文化心理,共同的生活方式。这样,在上海这座城市,自然就把人分成了两类,上海人和外地人。不讲上海话的人,在上海人看来,即非我族类也。
记得刚刚来上海的时候,新教师培训时,校长就和我们讲,你们将来要在上海工作,就要了解上海文化,要听懂上海话,这样你们才能很好地工作生活。走过十年,这话还不时地回荡在耳边,感觉真的有道理。
刚来上海不久的一次体检,轮到我的时候,医生上来就和我说上海话,弄得我一脸茫然,医生见我如此,便改用普通话说,检查完,医生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来上海多久了,要听得懂上海话,不然在上海工作很不方便的。当时我还和医生讲,那你们应该讲普通话的。医生则笑了笑,没说什么。
我来上海后,几个姐姐先后来上海探亲,游玩。她们的第一反应就是上海话怎么这么难听,像鸟语。我理解她们的心情,当初的我,也有一样的感觉。这样就在语言上把上海人和外地人严格区别开来了。
3
上海人讲上海话,应该是再正常不过的事了,怎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反感呢?
问题不在于上海话本身,而是上海人讲上海话的心态。上海这地方殖民历史很长,开风气之先,与洋人打交道的历史悠久。十里洋场,什么新鲜玩艺都从这里传布到别处。久之,这种殖民时代的烙印便被上海人拿来当成了优越感。表现这种优越,区分上海人与外地人的当然就是上海话了。
于是,上海人便把上海话讲得超出了语言本身的意味,带有深深的歧视性。
易中天先生在读城记中说上海人“为什么不把别人放在眼里?因为上海人自认为是‘高等华人’,是全中国最优秀最高贵的人种。上海话,就是这个优秀高贵人种的标志,也是和‘低等华人’(外地人)划清界限的重要手段之一。因此,只要有机会,他们就一定要说上海话,而且要大声地、尖嗓门地、无休止地讲。如果没有这个机会,也要想办法创造一个,就像暴发户们一定要想办法掏出‘大哥大’在众人面前哇啦一顿以示牛气一样。”
4
除了语言,便是上海独特的生活方式了,这是上海文化独特性的最集中体现。这种生活方式,是由历史的传承和上海所处的地理方位等多种因素造成的。
这种独特的生活方式,你若不在这城市沉淀下来,你是无法理解的。
刚来上海时,走在林立密集的居民楼群中,给我的感觉是压抑逼仄的,习惯了东北的开阔和宽敞,看着这样亲密的楼距,很是压抑。后来知道了,这是因为上海这地方寸土寸金,没有办法像东北那样在用地上奢侈大方。渐渐地,习惯了这种楼宇间的亲密。
除了亲密外,见得最多的是家家户户的阳台上都会支出晒衣服的架子,几乎没有例外。除了这晒衣架子特别,还有那独特的晒衣方式,以致从晒衣方式上便能区分上海人和外地人。沪上人家,是把衣服用竹竿或能伸缩的钢管穿起来晒。短裤之类的,则用那种盘状架子夹起来,一个短裤要夹四个夹子,这样短裤就成了圆筒形的了,不是偏的。这是上海独有的晒衣方式,仅仅这一个晒衣法,便能折射出许多上海的味道。
齐齐哈尔人家,绝没有这种晒法。开始我很不解,想解开这个疑团。后来知道了,上海这地方,雨量充沛,空气湿度大,每年还有一个漫长的梅雨季,衣服被子等用品如果不晒好,那是要发霉的。齐齐哈尔那个风沙干躁的地方,衣服洗好后,随便放哪儿都会干的。久之,便形成了两地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
上海人外地人当然,生活方式的独特性绝不仅仅是晒衣服这一点。
5
上海独特的语言和生活方式的存在,造就了上海人独特的文化心理和群体性格特点。这方面,外地人体会最深的就是排外。
上海人挂在嘴巴上最多的三个字便是外地人(贬义的便是乡下人)。相对于外地人,许多上海人说话之前要加上“我们上海”几个字。比如,“在我们上海”、“我们上海不这样说”等等……
话说一日中午,我们教工餐厅里,办公室的一个同事打菜,一下子就忘记了“茭白”怎么说了,就指着说要那个菜。这时我们的工会主席很热情地上前告诉那个同事,这个菜“在我们上海”叫“茭白”。我的那个同事说,在我们山东也叫“茭白”。为这事我那同事一直耿耿于怀,就是因为我们工会主席说话前面加了“我们上海”几个字。
我的一个同学,来上海若干年,拥有高级工程师职称。她说刚来的时候,她的同事问她,你们那里有超市吗?那同学说,俺们那可是黑龙江第二大城市呀!上海人的这种盲目自大,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了。
我的一个上海亲戚,那“大上海主义”更严重。路上见了闯红灯的,他便说肯定是外地人。见了开土方车转弯不减速的,也说肯定是外地人。听到新闻里报道说某河浜里有儿童落水了,也说肯定是外地人。关于这方面,我们的争论不断,但始终谁也说服不了谁。
那日,我们又遇到一起。我说给你讲个故事吧,是刚刚新闻里播的。说一个上海人在晚上潜入一家超市行窃,被警察当场抓获。当时那上海人说“我是上海人你们为什么抓我?”你看看你们上海人,这是长期的优越性深入骨髓之后的愚昧,真真笑死人了。那亲戚还是说了一大堆理由来为他的族类辩护,我真的没心思听了。
6
上海人的排外,是伴随着自身的优越而来的。正如希特勒宣称日尔曼人是优质人种一样,上海人一向自认为是“高等华人”。
上海人的优越感,还表现在他们拥有上海户口上。户口本身没什么,重要的是附着在上海户口上的利益,那是外地人没法企及的。许多外地的孩子,随父母打工,在上海读书,但由于没有上海户口,读到初二,就得回家乡。户口上捆绑了高考,就业,医保,社保等等诸多利益,这当然也成为了上海人优越感的源泉。
我因人才引进到上海,户口自然是同时进来了,但我并没有上海人这种优越。后来我观察到,尤其是那些不具备竞争优势的上海人,没有任何能够拿出来晒的,便去晒户口。看到这样的上海人,真的感觉挺可怜,也很可笑。但即便这样的上海人,还是自我感觉优越的,还是一口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的叫着。
7
除了排外,便是计较。
我曾与那上海亲戚探讨过这个问题,他给我讲了一些上海人所谓的“计较”形成的部分原因。他说上海这地方寸土寸金,人多资源少。比如当年上海普通人家,大多七八家共用一个厨房。如果七家共用,那就是七个炉具,七盏灯,七个水龙头。空间十分有限,在这种情况下,产权必须明晰,如果你多占了别人的空间,别人就没法生存,同理别人占了你的地方,你也没法生存了。这就是上海人“计较”的根源吧。
上海人善于在螺丝壳里做道场,我想也是被逼的。这种生活状况,久之便渗透到了上海人的性格中。比如说上海人讲究契约精神,东北人讲究哥们义气。东北人什么事一拍胸脯,包在我身上了,但真的出事了,他什么也包不了。上海人什么事不轻易答应,但答应了就会履行诺言。
易中天先生在《读城记》中有这样几段描述:
事实上,对上海人的反感和讨厌,几乎可以说是长期性的和普遍性的。在远离上海的贵州省施秉县,旅行社的朋友一提起上海人,差不多每个人都有一肚子笑话可说。有一个笑话是这样说的:一次漂流前,导游交待大家,如果有贵重物品,务必交给护航员,以免丢失。然而一个上海人却不肯。他把一叠钞票含在嘴里就下了水。结果,漂到半路,船翻了,上海人大喊救命。其实,漂流中翻船是在所难免和有惊无险的,甚至还能增加漂流的乐趣。因此,不少人还会故意把船弄翻,然后和护航员一起哈哈大笑。这个大喊救命的上海人当然很快就重新回到了他的船上,只是他那一叠钞票,也就被河水冲得无影无踪。显然,这个笑话并不“专属”上海人,它完全可能发生在别的什么地方人身上。但不管是说的人,还是听的人,大家都觉得只有说是上海人,才特别“像”。
关于上海人的笑话真是五花八门数不胜数。比方说,“上海的男人喝醪糟都上脸”,或“上海的女人买牙膏都要磅一磅,看看是买大支的合算,还是买小支的合算”等等。
在一个小品节目中,一个北方籍的妻子就这样数落她的上海籍丈夫:“那么小一块蛋糕,我睡觉前他就在吃,等我一觉睡醒来,他还在吃。”
我曾在超市结账的柜台前领略了两个上海人吵架。为什么吵我也不清楚,吵的什么内容我也听不明白。当时刚刚来上海,还听不懂上海话。但单单从两个女子吵的激烈程度上我判断,下一步肯定要动手了。但是我判断错了,这两个女人吵的不可谓不凶,但就是没有动手。让我这看热闹的有点失望,更重要的是不合我以往的判断推理。后来我认真想了想这事,还不得不说是我错了。矛盾激化到吵架的程度而没有大打出手,控制在吵的范围,应该说是文明的。但那吵的过程却是让外地人难过的,他们认为这也是计较的一种。
上海人的这所谓的计较,还表现在他们精打细算过生活上。这方面当然也有前面提到的旧时困难的影子,但这种传承是应该给予肯定的。
在齐齐哈尔工作时,有个上海知青同事,她所有的衣服都是自己做,毛衣是自己织,衣服没有超过200元的。还做得一手好菜。日子过得有声有色。
来上海后,接触到的上海人也都是善于精打细算的。当然,这个特点如果过了头,便是抠门了。
我曾见到过水果摊上,几个上海阿婆,围着一个写着降价标牌的大框,在那一个一个地挑樱桃,半天也挑不了一小把,这情景,东北大妈是不屑的。
8
当然,上海人的优点也是有目共睹的。文明程度高,讲秩序,有爱心,契约精神强等等。
曾有件事,我被一位上海阿姨感动。在地铁上,一个外地的年轻男子随地吐痰,阿姨上前制止,遭到那男子无礼反抗,但就是这样,阿姨还是耐心给那男子讲,这是上海,是文明的上海,你不能随地吐痰。如果你没有餐巾纸,我可以给你。阿姨还蹲下去把那男子吐在车厢里的痰擦掉。这个阿姨感动了所有人。但就在网上的评论中,我也看到了一条,说这阿姨为什么强调上海?看来,上海人外地人之间的鸿沟,真的很难填平。
9
那么,外地人又是怎样的心态对待上海人呢?
其实这也很复杂。我的那个上海亲戚有个精彩的总结,他说上海这地方,没来的时候向往,来了之后觉得没什么了不起,但真的离开了又觉得舍不得。钱钟书先生将婚姻比做一座城堡,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上海也是一座城堡,只不过城里的人不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于是这城堡便很拥挤了,于是便有了上海人外地人的区别,于是便产生了这个剪不断理还乱的话题。
10
上海人外地人,只要生活在这座城,就要为这座城市的繁荣出力。
网友评论
我的领导是安徽人,一次在跟他随便说说我要自带伙食,说了吃单位的饭不划算,回家自己做,让我没想到的是竟然激起了他的怒火?竟然以此训了我一通,说什么柴米油盐不要钱啊,买菜不要时间和钱啊,不划算。。呵呵搞笑。我当时真的很纳闷,但他在最后讲了一句话,你们上海人真会过日子!
我才知道,他不是针对伙食,而是针对我是个上海人。
所以我想说,上海人可能是有的时候自大,但是也不能说外地人不嫉妒和自负
顺便说一说,我对上海没有任何恶感,当记者的那几年,经常去上海出差,我碰见的很多次热情的上海人,或者是上海生活着的人,非常亲切,非常好,曾令我感动万分。
铁妩姐姐的这篇文章,很形象,很客观地写出了上海人的生活和心里状态。只是,怕有些“阿拉上海凝(人)”读到后会和农“吵相么”滴😂
上海人把上海以外的人都称为乡下人,
北京人把北京以外的人称之为外省人,
广东人把广东以外的人都称为北方人,
哈哈,有意思。
姐姐分析得真好,客观、公正,又不乏幽默。我没有接触过上海人,但从王安忆的作品里认识一些上海人,感觉跟本人分析得很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