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家萍
01.艺术家必须纯粹,脱离低级趣味,有浪漫天性和诗心
具备浪漫情感和诗性气质的罗丹生来好像便是制造轰动效应的人。
对于他,名誉和毁诽总是联袂而来,形影不离。
罗丹的雕塑理念日益成熟。
他一改平常雕塑家的中正构图,倾向于雕塑的运动感,善于用艺术中的运动来传达人文的内在情感。
他总是让模特儿在画室里自由走动,做出各种各样的姿势,早年的速写童子功成全了他,他的快笔使他能在瞬间抓捕一连串的动感。
当模特儿做出了富有生机的姿态,他会叫停,让模特儿保持姿势,他则用黏土迅速将这个姿态固定住。
罗丹认为那种让模特固定不动的方式是“粗暴地对待自然”,“把活人当做木偶,那样做出来的东西,恐怕会有造作和死板的危险。”
罗丹站在古典主义和现代主义的分界线上,上承下达,他用在古典主义时期锻炼得成熟而有力的大手,用他不为传统束缚的创造精神,为新时代打开了现代雕塑的大门。
罗丹登上米开朗基罗之后的又一高峰。

02.丑到极致便是美
罗丹的目光长久地停留在丑到极致的人物里,致力于在愁苦容上,在秽恶的瘦脸上,在畸形和残缺上呈现内在的真实。
他根据中世纪的法国诗人维龙的《美丽的欧米哀尔》创作了一个衰老的生命体欧米哀尔。
她弯腰踞坐,为发现自己的老丑陷入无边的羞愧与恐惧:美丽不再,身体是榨干了汁液后的空壳,枯瘪的双乳,嶙峋的骨架,皱缩的皮肤……
正是这具令人憎恶的躯体,也曾拥有年轻时的圆润的额、金黄的发、玲珑可爱的双肩、富有弹性的光滑的小腹、性感的臀部……
这个接近生命终极的血肉之躯,打上了年轻时纵欲狂欢的烙印,蒙着激情燃烧的灰烬,带着无尽的生活遗憾,落寞地等待丧钟敲响。
他以尖利而惨烈的手法将衰老、将人生之哀表现得如此残酷,如此剧痛。
这是他独特的美学思想的体现,他认为“在自然中一般人所谓丑,在艺术中能变成非常的美,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
这样的作品当然让那些优雅的贵妇掩面失声。
罗丹却绝不愿媚俗,坚持认为世人对“过分粗暴的哲学上的真理”的惊悚感足以证明此作品是“雄辩”的。
罗丹时代,悲剧精神已沦丧,他企盼通过悲剧文化的复兴来激活现代文化的内在机制。
当他在作品中实践着这种悲剧精神时,有没有意识到,自己也是一出爱情悲剧的导演?

03.《吻》:卡米耶爱的烙印
与《欧米哀尔》形成强烈对比的是《吻》。
一个美的极致。
这座大理石雕塑创作于1886年至1889年,那正是他和天才女雕塑家卡米耶·克洛代尔激情燃烧的年代。
这座雕塑明显地打上了卡米耶的烙印。她带着青春的胴体及灵感的火花走向他,从此,他的作品被神性的光辉所照耀。
《吻》起初应地狱之门而作,取材于但丁的《神曲》描写的弗兰切斯卡与保罗的爱情悲剧:弗兰切斯卡被贵族里米尼家中老丑的大臣詹乔托看中,他年轻英俊的兄弟保罗代为求爱。
弗兰切斯卡对保罗一见钟情,婚后才发现爱人被偷梁换柱的真相。她和保罗无法克制心中的感情,在花园幽会时被大臣撞见,他拔刀刺向保罗,弗兰切斯卡勇敢地用身体护住保罗,含笑地死在恋人的怀里。
罗丹让这对生死恋人热烈接吻的一瞬成为永恒。
后人一般都将这两人看成是罗丹本人和卡米耶的化身。
看《吻》,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嚷出:他是爱她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