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堂留影233

作者: 饮酒扬波 | 来源:发表于2024-06-19 14:24 被阅读0次

    2024-6-19 二百三十三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9.25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语音整理
    本章与《学而》篇的第8章基本上是重复的,只不过少了三句。就它相同的部分说也有一个字不一样,“毋友不如己者”,另一章用了“无”。“毋”通“无”,是个通假字。
    在《论语》中,前后重复的例子有好几处,它说明两个问题。第一个就是整个《论语》的编辑工作是比较粗疏的。这种前后雷同的现象,在今天的编辑学里边是硬伤。但是同时也说明了另外一个问题,就是孔门弟子在听老师讲课的时候,不同弟子都是有所记录的。这些原始的记录应该是非常可靠,之所以产生这种差异,恐怕是每个学生在听课的时候理解能力不一样,对老师讲的重点也把握得不一致。只不过在曾参师徒在编纂《论语》的时候,有的就保留的多一点,有的保留的少一点,有的可能根本没有选进去。

    孙中兴详解

    这章讲的是修己安人的具体实践。

    孔子说:“做人要负责任、讲信用,不要认为有人不如自己,(如果)犯了错,知道了就要马上改正。”

    这章没有难懂的字。

    孔子强调“忠信”,也经常一起提到这两种德行。分开说是:忠于事,信于人。“忠”是“尽己”,不是后代强调的“卖命”;“信”则是和人之间的双向道德,被别人相信同时也相信别人。他认为到处都可以找到“忠信如他自己”的人(《公冶长篇》5.28)。他也提到“忠信和徙义(改过向善)”是崇德的表现(《颜渊篇》12.10)。他甚至认为,“言忠信”是可以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卫灵公篇》15.6)。可是显然“忠信”还是不够的,必须由礼来节制(《礼记·礼器》),必须要好学(《公冶长篇》5.28)才能止于至善。在《礼记·儒行》(《孔子家语·儒行解》中的文字几乎相同)中,他几度提到“忠信”:“怀忠信以待举”“忠信以为宝”“忠信以为甲冑”。在《礼记·大学》中,他也提到“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骄泰以失之”。《易经·乾卦·文言》也提到有了“忠信”才能“进德”。以上所举,都说明忠信是孔门的基础德行。

    忠信是对事也是对人的。不过,“毋友不如己者”进一步对于人际关系做出导引。一般都说是“不要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我小时候,老师也一再告诫“不要跟坏同学学”,所谓的“坏同学”就是那些功课不好的同学。我跟了毓老师念书,才知道这里说的是“每个人都有特长,要跟人家学自己没有的特长,不要看不起人,不要自以为自己伟大”,而且老师也进一步解释:“如果大家都跟比自己好的人交朋友,那么比我们好的人为什么要跟我们这些比他们差的人交朋友呢?”这种说法给了当时的我一记当头棒喝。

    最后一句是在“主忠信”和“毋友不如己者”之余,提醒“假如万一”有犯错的情况,就要马上改正。孔子在回忆颜渊的好学时,只提到“不迁怒”和“不贰过”两件事(《雍也篇》6.3),可见他对于改过的重视。孔门弟子对此也多所论述,都强调要改,要快改(《卫灵公篇》15.30《子张篇》19.8、19.21)。

    《孔子家语·屈节解》有个有趣的故事:被孔子戏称过“贼”的原壤的母亲过世了,孔子打算帮忙葬礼的事。子路不太懂孔子为什么要这么做,就引用了“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的话,来质疑孔子好像有些怕,干脆不要去做算了。孔子说“帮人办丧事是应该的”,更何况是老朋友的关系?后来原壤失礼地爬上棺材上唱歌,让子路更是觉得孔子应该跟这样失礼的人绝交,这样才是“无友不如己者”。孔子却替他的老友说:“既然是亲人朋友,就不要因为这样的小事而断绝关系。”故事到此结束。没说孔子有没有劝劝原壤“过则勿惮改”。但是孔子为了乡党而“赦小过”的立场,子路大概是很不高兴的。他也许认为孔子这样做根本就是“知行不一”。这就是老师的变通和弟子的不知变通。这也让我想起上一章的“法语之言”和“巽与之言”,重点都在“改之为贵”(“绎”也解作“改”的话)。

    《论语》没收这个故事,可惜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讲堂留影23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obqcj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