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很难真正做到共情,而往往站着说话不腰疼?
为什么我们明知道有些事情是好的,却不能坚持去执行;有些事情非常有害,却也趋之若鹜?
为什么不确定的世界,成功学不可信,但改善个人因素却也能够大大增加成功概率?
洗脑与被洗脑的战争永不止歇,为什么同样的证据与事实,人们的秉持的观念却截然相反?
为什么困难的路越走越容易,容易的路越走越困难?
……
日常生活中很多看似无解的问题,其实都有解。而我们所要做的不过是“认识你自己”,去了解思维背后隐藏着的秘密,不断开阔视野,培养良好的思考、学习习惯,让你的“理性脑”支配“情绪脑”。带着耐心,不断地探索,“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这本书不是大师之作,却融合了大师们思想的精髓。对于心理学、认知学、神经科学、行为经济学、判断与决策、批判性思维以及机器语言学、数学比较感兴趣的人,是本很好的入门指导书。作者年纪尚轻,但思想深邃、语言明快、旁征博引、严谨细致,全书读来酣畅淋漓,深受教益。
全书分三篇,第一篇关于时间管理、高效学习、习惯养成等;第二篇系统地讲述了人的思维认知困境和解决方案;第三篇进一步阐述思维认知方法和解题思路(后半段偏数学与计算科学)。
开智学堂的创办人阳志平认为,有五大“元学科”,是“学科的学科,知识的知识,方法的方法,技能的技能”--网络科学、认知&神经&心理学、编程、数学、文艺创作。因为它们它们涵盖了知识结构顶层最简单的规则,“以小容大”,是其它知识的衍生之源。窃以为,这些年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信息爆炸给人们带来更多眼花缭乱的东西,参差不齐,良莠难辨。人们对理性和智慧的追求也上升了一个层次。在这样的背景之下,认知学、神经学及心理学等学科大有成为显学的趋势。《暗时间》中浓墨重彩地描述与探讨的正是这方面的内容。
万源归宗,进化决定“情感”胜于“理智”
从爬行动物到哺乳动物再到高级灵长类,这个漫长的进化过程,我们的大脑从只有原始的反射模块,到拥有初步情感区域,一步步进化到“新皮层(Neocortex)”--高级认知模块花费了几百万年。“进化时滞”导致进化年代较近的模块和较久远的模块之间要达成完美沟通需要一定时间,在这之前便会造成面对同一问题决策不一致的情况。
我们原始的情绪大脑在远古的远古为生存繁衍做出卓越的贡献,它们的进化年代要比理性大脑久远得多。也因此,强大的思维惯性导致原始的情绪大脑可以轻易地战胜“新兴势力”——理性大脑。说到底,我们只是“生活在信息社会的远古人”。
它们就像漫长岁月中伴随着生物一路进化走过来的老功臣,拥有强大的权力和力量,却没有意识到世界已经在最近五百年里发生了迅速和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对于动辄几十上百万年的漫漫进化路来说仿佛一瞬,然而,就这在这一瞬间,整个世界完全不一样了,可老功臣还没来得及退休,还在掌管着我们的大脑,引导着我们做出各种跟不上时代的决策。*
只要我们的情绪大脑首先认定了一件事情,我们那可怜的理性大脑就很容易地屈从于它所发号的命令。
我们都知道传销有害,是思维被人拴上了控制的绳索,无知觉地如一个木偶随着背后的操控之手舞蹈。然而,他们自己可不这样想。
传销者往往相信他们正在做的是一项国家暗中支持的事业。论据有三:
一、如果不是国家支持,怎么会有内部免费通话的集团号码。
二、如果不是国家支持,国家怎么没有查封他们的银行转账操作。
三、如果不是国家支持,哪来的那么多房子可以租给他们。*
关于“国家支持”的论证,对于有常识的人来说,漏洞很多,对于没有常识的人来说,只要保持警惕,愿意去调查,总归是能发现一些问题的。然而,他们内心希望这一切真的是“国家支持”的,且真的能赚几百万大钱,这些“有利”的证据便不会被深究。让人匪夷所思的是,他们竟然能把外面铺天盖地的反传销宣传解释为“国家宏观调控”,目的是不让人涌到这个行业里来,保证行业中人的利益。“要不然,他们突击抓完人之后怎么给你买张票送你上火车之后就不管了呢--做做样子嘛”。
我们的理智告诉我们,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什么是“应该做的”,什么是“不能做的”;然而,我们的情感在乎的是什么能带来“快乐”,什么会让人“痛苦”;什么是让人“恐惧”的,什么是让人“激动”的。所谓的自制,就是强迫与纠结,是理智与情感的天人交战。
《三体》中的“思想钢印”原本就存在,根本不需要机器来改变大脑神经元的连接方式。这道钢印,“由经验打造,用自尊来维护,牢不可破,比钻石的硬度还高。”
那么,怎样克服这一思维的漏洞呢?--用进废退。不断地理性思考问题,反省自己的判断,换立场去看问题,让理性思维的习惯越来越强大。而作者认为,“能够改变既有习惯的,不是自制力,而是知识”。学习认知学、心理学及神经科学等本身就是一种途径。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我保护的托辞
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你是一位警察,在一条荒无人烟的街上巡逻,忽然听到入室盗窃自动警报,你转头望去,发现对面珠宝店的玻璃窗户破了个大洞,一个蒙面的家伙背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包正从窗户中爬出来,此时你一定毫不怀疑地断定这个人就是强盗。你怎么判断?
实际上,那个背包的可能是珠宝店老板,刚刚从假面舞会回来,忘了带钥匙,当他经过自家珠宝店的时候,恰好一辆卡车经过,轧飞一颗石子把珠宝店的窗玻璃打碎了,为了保护珠宝,他只能爬进去把珠宝收起来。
“日常生活中的事件,总有一个平凡的解释,和一个疯狂的解释。”
偏见无所不在,而我们却不自知。如果我们先入为主地不想听取别人的意见,就很容说服自己“情况不一样,所以道理不适用”,即使别人给出一个很有说服力的理由,我们也会竭力为自己辩驳。我们会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鱼是最后一个看到水的。”
“手里有锤子,所见都像钉子。”
为了弥补经验知识的局限,我们应该常怀谦卑开放的心态,多问问自己:
“这是一种可能,未必是唯一可能。”
“想不出其它解释不代表不存在其他解释。”
“有没有'hard knowledge'超出自己的认知范围?”
“我的结论是经过仔细推理验证过的吗?”
“对方的出发点是什么?证据是否坚实?”
……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现在的知识都是先贤们利用他们的智慧打磨成一块块精致的积木摆在我们面前的。我们拿到一个定理、定律的时候,往往有一种懂了的错觉。如果没有明白背后的证明,所有的定理都是等价的--等价于背乘法口诀。而内在的论证、推理和逻辑却没有得到过思考、重审。这样的学习方式无异于死记硬背,缘木求鱼。
而建立在理解意义上的学习则全然不同,至少这样记忆会比较深刻,很难遗忘。
“所谓触类旁通者,其实便是因为他擅长去理解解法背后更一般性的东西。”
“树状的知识结构,越往上层走,需要记忆的节点就越少。”
知其所以然的有几个要点:
- 内隐化。思考过程中,我们觉察不到思维的运行过程,但它们却在幕后确确实实地左右我们的思维轨迹。就像练习可以让我们做到在无意识状态下骑自行车,内隐化也需要不断练习。
- 跨情境运用。多做不同场景下的思维演习,从中领悟共性,将一些思维习惯得到强化,于是最终能够在需要运用某种策略的时候适时地想起来。
- 理解问题时提取更多记忆线索。在不知其所以然的情况下,算法不过是一堆离散的机械步骤,缺少背后的思想作支撑,这些步骤之间就没有一个本质上的关联。然而,知道算法是怎样一步步被推导出来的,我们就拥有了大量的记忆提取线索。
- 包含多得多的知识。记一个算法,解决一个问题;记背后的思想,却有助于解决一类问题。
- 重在分析推理,而不是联想。养成从问题本质入手,逐步分析推理的习惯,而不是生搬硬套。
- 寻找原始出处。原始资料往往分析透彻。
- 原始出处未必讲得到位。有些牛人可以讲得比经典教材好。
- 不仅学习别人的思路,也要整理自己的思路。
书写是为了更好地思考
书写的好处有以下几点:
- 书写是思维的备忘。人在思考的时候,就像在黑暗中打着电筒往前走。电筒的光亮能找到的范围是有限的,我们向前走几步发现后面黑了,想到后面又忘了前面,结果意识的微光就在一个很小的范围打转,始终无法往前走出更远。而将思维的过程记录下来,则给了我们回溯思维轨迹的可能。
- 书写是对思维的缓存。我们的工作记忆有限,所以我们需要集中注意力将一些非常重要的因素控制在工作记忆里面,这样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其余的思考。用纸笔把思考的东西写下来实际上就扩充了我们的工作记忆,增大思维的缓存,减轻工作记忆负担。
- 书写是与自己的对话。一行文字被写下来之后,你就不用再费劲保存在工作记忆中。白纸黑字会不断通过视觉刺激来提醒你它的存在,于是你就可以将空出来的思维精力用于反思自己的观点。
- 书写时与别人的交流。每个人都有盲点,每个人的盲点不同。你的书写允许你可以和别人相互补充,相互纠正盲点。另外,知识体系的缺口很难觉知,把自己的思考写出来让别人发现漏洞,则是对自己知识体系的善莫大焉。
- 有时候,语言自己会思考。文字符号有一套自己的系统。同一个概念,在大脑中模糊的感觉,和明确地表达某个特定的词语,是不一样的。你写着写着就会发现有些词语像本身有了灵性一样,把其他的词语也都带出来了。
聪明人也会干蠢事,是因为真正的“聪明”不仅仅跟智商有关系。没有对思维认知的认知,没有一柄斩断混乱和纠结的理性之剑,我们大部分人都只能在感性的黑暗森林里秉烛前行。
Smart is the new sexy (聪明即性感). 让你的大脑真正地性感起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