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淼淼
——《傅雷家书》读后感

天下的每一个父亲,都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
但傅雷这个父亲的教育方式,在我看来,确实够“不一般”,起码在当时的社会,开创了很大的先例了。
傅聪和父亲聚在一起的时间很少,儿子大多时间都在外,所以父子二人的亲情,只能通过这一封封的书信来传达。
跟国外美国父母教育孩子的方式比起来,傅雷的教育不算是最开放的,但却是比较理智的。
——他会像个朋友一样分析提醒儿子的缺点,与儿子讨论、交流对各种艺术学习的看法。他注重家风的传承,要求儿子“德艺兼备,人格卓越”。
在当时中国的教育社会,大多数孩子都是承受着“棍棒式教育”,相比起来,傅雷的教育方法算是很开明了。
从为人修养的谆谆教导,到学业的监督建议;从东方传统文化知识的积累,到西方先进思想的学习;从文史哲的熏陶,到艺术音乐雕刻的建树;从家庭婚姻经营,到事业巅峰攀登……
一本家书,饱含了作为一个父亲,对儿子全方位的栽培。
现在听到很多父母都是重功利教育,轻品德教育,跟红楼梦的贾家有何区别?一心想让孩子做大官,发大财,让自己有面子,而不首先让孩子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傅雷的教育方式,已经是大大地开创了品德教育的先例。
——但说实话,甚至有时候我会觉得这个父亲有些“矫情”。父亲常常是在书信中直接述说自己的“不安”、“牵肠挂肚”、“既痛苦又快乐”。
也许是因为青春期会有些叛逆的原因吧,我总是不能理解这位父亲的苦口婆心,我总是觉得,父爱的表达应该是含蓄的。
我突然记起之前老师让我们看过的《亲爱的安德烈》。于是翻出来,细细地比较。
同样是家书,我却觉得安德烈与龙应台的交流更为现代,更幽默亲切,讨论的是社会的某些现实:安德烈“有三分玩世不恭,二分黑色幽默,五分认真”;龙应台“有八分认真,二分知性怀疑”;安德烈对龙应台“嘲笑有加”,龙应台对安德烈“认真研究”。
而傅雷与傅聪的交流,更多的是学术与为人,更多的是父亲的谆谆教诲,这在我看来可能稍严肃了些。
傅聪和傅敏说,儿时,父亲近乎变态的严苛,戒尺落在手板上要打到手烫为止。
——突然想到电影《无问西东》里的沈光耀,一不听话,母亲就让他跪下背诵“沈家家训”,反省自己。虽然这样的家风很好,但会不会过于严格?一味地要求严格,一味地说家风道家训,父母可能有时就会忽略孩子真正的想法。
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这样“谆谆教诲”的教育方法,在现代开放的二十一世纪好像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品德家风教育固然应该,但我认为现代的家长教育孩子,总是得先考虑孩子的想法。
傅雷的教育方式,其实可以更开放。
总的来说,傅雷教育孩子的方法固然是好,但也是有缺陷的。
不能说《傅雷家书》是完美的,但也不能说《傅雷家书》差到了极致。“家风”式教育确实能培养好的人才,但要是严苛过了度,便也会适得其反。
不管怎么说,傅雷的家庭教育,是算挺成功的了。
不知道你们怎么看呢?
以上愚见,还请斧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