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5-13 二百〇九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9.1子罕言利,与命,与仁。
语音整理
从今天开始,我们共同学习《论语·子罕》篇。以前说过《论语》各篇的名称,一般都是第一章的前两个字,它没有什么实际上的意义,就是不同篇章之间做一个区别。这一点与现代编辑学的要求是不一样的,现代编辑学对标题非常重视,这个标题应该是本篇所要讲的核心内容的概括,我们不能拿今天的标准来衡量《论语》。
“子罕言利与命于人”。这一章如何断句是有一些争议的,因为断句的不同,直接导致了本章含义的不同。一般认为,“子罕言利,与命与仁”,意思就是孔子很少谈论“利”,也很少谈论“命”和“仁”。
这个断句方法,我是不太支持的,因为明显和《论语》的实际内容不相符合。通读整部《论语》,发现孔子谈“利”有六次,谈“命”有九次,谈“仁”就很多了,不计其数。
孔子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到底给弟子们讲了什么,我们现在也无法考证。因为《论语》只是孔门弟子对夫子言论加以整理,毕竟能够收录的只是少数,更多的可能就没有收录。
我们从儒家思想的核心来看,“仁”他不可能不谈论,谈论的次数明显是比较多的。所以第一种断句我觉得是不够准确,于是就有了第二种,“子罕言利,与命,与人”。这样的话,这个“与”就不是连词了,而是一个动词。就是孔子很少谈论关于利益的问题,而对于命与仁谈论的就比较多。这个命既有“使命”,又有“天命”,甚至还有“宿命”。
同时也要注意一下,“罕言”并不是不言。比如前面讲过“子不语,怪力乱神”,“不语”是根本就不说。“罕言”是也会说,说的少而已。
我们在解读《论语》的时候,情况也确实如此,孔子对于“利”的态度是很明确的,谈论的不多,而且基本上都是否定的,比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而谈到命这个问题的时候,孔子基本上都是一种肯定的态度,比如“不知命,无以为君子”。
从以上两点我们基本上可以判断,本章的断句应该是“子罕言利,与命,与人。”
对于“仁”,孔子谈论的很多,但是,自始至终都没有给“仁”一个明确的定义。我们前面多次说过,“仁”就是把人类所有美好的品德集中在一起,这个境界很高,孔子很少说哪个人达到了“仁”。如果有人问他,某某人是否达到了“仁”的标准,除了古代圣贤以外,孔子一般都含糊其辞说“我不知道”,甚至孔子都不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仁”。所以我们只能是“虽不能至,心向往之”,把它作为一个努力的目标,不断地、无限地去接近它。
〔按〕这章各家断句不一样,还有“与”字解释不一样。各种解释都不完美,包括增字解。子罕言利,其实命也说得少,却“与命与仁”并立。估计是哪个笨蛋弟子理解有误。
孙中兴详解
子罕篇是《论语》的第九篇,有三十章和三十一章两种分法,我们根据第二种。
这章是弟子记载孔子平常“言”的范围,不是孔子自己讲的话。
孔子很少谈到利益、命运和仁德三者。
此章虽短,争议却不少,关键在于怎么理解这个“与”字。
最常见的是将“与”当成连接词,就是“及”或“和”。如此,此章就是:孔子很少谈论利、和命、和仁(三者)。邢昺和朱子都是这样解释的。可是,如果细查《论语》中的章节,谈论“仁”的特别多(有人说过出现一百零四次,我没敢算),其次是“命”(共二十一章),最少的是“利”(共九章),怎么说也不能说是“罕言”啊!所以这种解释和事实不符。
另外一种是皇侃的解释,将“与”当成“言语许与之也”。如此,此章就是:孔子很少谈论利,可是却常常赞许地谈论命和仁。这比较接近《论语》中的实情。孔子主张行仁,也要君子知命,就是谈利之时,特别强调“见利思义”。
程树德认为真正的关键是大家都忽略了“言”的解释。他主张“言者,自言也”。如此,这章的解释就是:孔子很少自己提到“利、命、仁”三者,都是别人问起,他才回答的。如果是这样,孔子“罕言”的应该就不只这三项才对吧!
今人黄怀信用“增字解经”,主张本章的“子罕言”之后漏了一个“其”字,也就是“子罕言其利,与命与仁”,白话就是“孔子很少谈说自己的利益、命运和仁德”。这种解释可以表现出孔子的谦德,和孔子的形象也比较接近,不无道理。
我觉得皇侃和黄怀信的解释都比较贴近孔子的整体思想体系。
孔子对于“利”的态度,不仅罕言,生活上也不把利当成追求的目标。对于“命”,他强调自己“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篇》2.4),以及“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尧曰篇》20.3),特别是他处处关心的“仁”,恐怕也不止于“知”或“言”的层次,而是落实在他日常生活的行为之中。
用“身教”而不是“言教”体现自己的“修己”,也希望可以借此“安人”。这是孔子的一贯教学之道吧!
钱穆解译
〔解〕
利者,人所欲,启争端,群道之坏每由此,故孔子罕言之。罕,稀少义。盖群道终不可不言利,而言利之风不可长,故少言之。与,赞与义。孔子所赞与者,命与仁。命,在外所不可知,在我所必当然。
命原于天,仁本于心。人能知命依仁,则群道自无不利。或说:利与命与仁,皆孔子所少言;此决不然。《论语》言仁最多,言命亦不少,并皆郑重言之,乌得谓少?或说:孔子少言利,必与命与仁并言之;然《论语》中不见其例,非本章正解。
〔译〕
先生平日少言利,只赞同命与仁。
李零讲解
《论语》的字频,只是参考,我们并不知道孔子说话的全貌。传世古书还有很多孔子的话,比如大小戴《记》等书所述,但即便加上这些,也不是全貌。孔子讲“仁”多,讲“利”讲“命”少,只是大致估计。
孔子讲利少,是因为他重义轻利;讲命也少,是因为天命难言;讲仁很多,是因为他推崇仁。《后汉书·方术列传》说,孔子“不语怪神,罕言性命”,后人以为,孔子从不关心天道、性命,但郭店楚简告诉我们,孔子对这类问题还是挺关心的。只不过,他更关心的是天命之命,人性之性,而不是天道运行、死生寿夭。
这句话,如果以讲多讲少论,孔子罕言,可不止是利,还应有命,孔子应该说,子罕言利言命,不该把命和仁放在一起,与利对照,或把三者视为一类;如果以肯定否定论,孔子应该说,子罕言利,但赞同命和仁,后者和讲多讲少没太大关系。
两相比较,我觉得,后一说法好一点。
![](https://img.haomeiwen.com/i25911145/d63d7a877d49b3b1.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