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太学幸福人生《学列子 知人生》系列 周穆王第三05总第046篇
梦与现实都是幻象。现实是实相,梦境是虚相;现实除了精神参与,还有五觉(形体)参与,梦只是精神活动。
然而,精神是人的实质,梦与现实都是精神活动的结果;人的精神又是虚体,而且随时变化。所以,一旦精神飘忽不定,我们就会分不清自己的某一经历,是梦还是现实。列子为我们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郑国有个人在野外砍柴,碰到一只受惊的鹿,过去把它打死了。他怕别人看见,便慌忙地把鹿藏在一个干涸池塘里,用砍下的柴覆盖好,高兴得不得了。过了一会儿,他忘记了藏鹿的地方,便以为刚刚只是做了一个梦,路上一直唠叨这件事。
有个人在旁边听到了他说的话,按照他的话把鹿取走了。回到家,告诉妻子说:“刚才有个砍柴人梦见自己得到了一只鹿,而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了,我现在把它找到了。他做的梦简直跟真的一样。”
妻子说:“是不是你在梦中见一个砍柴人得到了鹿呢?难道真有那个砍柴人吗?现在你真得到了鹿,是你的梦成真了吧?”这个人说:“我既然得到了鹿,还用知道是他做梦还是我做梦吗?”

砍柴人回到家,一直不甘心失去这只鹿。夜里还真梦到了藏鹿的地方,又梦见了得到鹿的这个人。等到天亮,他就按照所做的梦,找到了取走鹿的人。于是两人为争这只鹿而吵起来,最后告到了法官那里。
法官说:“你说最初真得到了鹿,是妄说做的梦;也许真是梦中得到了鹿,而妄说是真得到的。他真的取走了你的鹿,要与你争这只鹿,他妻子又说他是在梦中看到有人得到了鹿,并不是真有人得到过这只鹿。现在只有这只鹿,请你们平分吧!”
这事被郑国国君知道了,国君说:“唉!这法官也是在梦中让他们分鹿的吧?”为此他询问国相。国相说:“是梦不是梦,我是无法分辨的。如果要分辨是醒还是梦,只有黄帝和孔丘才行。现在黄帝与孔丘不在了,谁还能分辨呢?姑且听从法官的裁决吧。”

这个故事留给我们很多疑问和启示。一是砍柴人,竟然分不清梦与现实。看来他的精神迷幻恍惚,早已被生活现实深深拖累了。如此下去,快乐、幸福和意义又如何来临呢?
二是取鹿人,听人家说梦见得到了一只鹿,竟然信以为真;或是听其言,已经感觉到是现实而非梦了,却不去提醒砍柴人。真可谓得鹿心切呀:不管真假,碰碰运气,有点蛛丝马迹总比没希望好。可见其追求物质,真是到了不顾情义、投机取巧的程度。
三是砍柴人,竟然梦见了取走鹿的人,还把自己的鹿找了回来。怎么会这样呢?看来,在他面前,是真是幻,真的是无力分清,难以自知了。他的这个梦,恐怕还是源于白天一路唠叨时,对取鹿人留下印记的结果吧。

四是梦梦连环的社会现实。砍柴人、取鹿人、“室人”,竟然都处在白日梦状态。可见,当时的人们,唯财富是求,得不到满足,精神飘忽不定,虚火过旺,身心不安,已经达到了很深的程度,而且很普遍呀。
五是对梦与现实的区分。“士师”无法辨析,国君、国相无法辨清,并说只有黄帝和孔丘才能分辨。而生命的形成,人生的实质,可是中华文化的精髓呀。看来,以延命为核心的中华文化未能得以传承,旷日已久矣。
其实,当今的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物质第一,物质至上,扭曲了多少灵魂,残害了多少生命,让多少人陷入了迷茫、困惑和虚妄,而不自知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