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太学幸福人生《学列子 知人生》系列 周穆王第三02总第043篇
上篇所述西极国幻化人:能进入水火,穿过金石,翻倒山河,移动城邑,悬空不坠落,碰到实物不被阻碍,千变万化,没有穷尽;既能改变事物的形状,又能改变人的思虑。那么,幻化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原文说:“有生之气,有形之状,尽幻也。造化之所始,阴阳之所变者,谓之生,谓之死。穷数达变,因形移易者,谓之化,谓之幻。造物者其巧妙,其功深,固难穷难终。因形者其巧显,其功浅,故随起随灭。知幻化不异生死也,始可与学幻矣。吾与汝亦幻也,奚须学哉?”
看来,幻、化不是一回事,如果把两者混在一起,便永远搞不清其中的含义。我们有很多词组“被”变成一个词:其中一个关键词被忽略,弃本而留末。比如生活中的生,真理中的真,道理、知道中的道,现象中的现,幻化中的化等。这种现象已造成中华文化致命性萎缩和退化。

那么,何谓幻?何谓化?幻是看得见、听得到、触得着的有形事物,以及人的思维、精神活动的现象。化是造出有形物的无音、无形、无象的过程,即炁(道)的运动。“穷数达变”为化,“因形移易”为幻。化是“造物者”,无穷无尽;幻是“因形者”,随生随灭。
化的过程也是生死的过程,生中有死,死中有生,生死一体。比如,我们不能认为人停止呼吸和心跳才是死了,其实死亡早已发生,不过我们没有看见罢了。所以,辨析生死,顺应生死,把握生死,是人生的根本。
一切象都是幻,一切幻都是化的结果。我们想要达到幻化的境界,进入“化”的状态即可。然而,谈何容易呀!

原文说:“善为化者,其道密庸,其功同人。五帝之德,三王之功,未必尽智勇之力,或由化而成。孰测之哉?”
这段话告诉我们:“化者”遵循道,精准细密,纳米不差;“三皇五帝”皆是如此做到的。黄帝和周穆王修炼的过程及其奥秘,以上篇章做过总结;简单说来,就是同于道(炁)、去除偏私。
可是,一个人如果真的完全去除了偏邪之心,进入中正,回归良心,与天地同心,就能像黄帝、周穆王及幻化人等先人一样,也像原文所说的老成子,“存亡自在,憣校四时,冬起雷,夏造冰,飞者走,走者飞”吗?
既然道(炁)随时生成宇宙万象,人的身心灵合一,精神、意识又可同于道,当然可以出神入化。但在现实生活中,就要看各人的境界和造化了。什么样的境界,才有什么层次的能量体与之为伍。不去修炼境界,没有能力造化,仍然束缚在欲望的陷阱里,怎么能达到此种境界呢?

而对于同于道的化者:身心合一,心与万物合一,精神便可随时出窍,穿透万物,任而神游;内气秉一、凝聚,肉体无赘而高能,便可随时显现所谓“特异”功能。比如入水火,飞走等,有人在特殊情境下即能做到。
至于人的心和精神,是否能够合一、提炼到至真、至诚的状态?人的生命是否可以进化、升华到高维度(次元)外星人?外星人是否可以自由变换自己的生命载体(量子体、光子体、丹子体、免子体等)?是否可以自由航行到各个星球居住?此类更高层次幻化状况,由于“真人不露面、露面非真人”,也只能各凭想象了。
这就又回到“如何学幻”话题。老成子跟着尹文先生学幻化三年,先生也没有告诉他幻化法术。直到老成子请求退学时,先生才有所反应。且他的反应如此慎重:先是作揖,再而进到屋里,然后让其他人退避出去,最后才告诉他老子曾经讲给自己的幻化原理。

先生为何如此反应?看来,对地球生命的修炼来说,有着严格的条件。咱们,哪能人人皆可、这般容易地“修仙成神”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