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使用微信计步不过一个月,在此之前,我知道我的老公、儿子、亲戚、朋友、同事,很多人都在用它,而我却对它嗤之以鼻:算算自己一天走了几步路,有意思吗?这不没事干嘛!
有一天,一个朋友给我推荐了微信运动,因为我对这位朋友非常信任,加上我手有点快,再说微信计步太容易安装了,我就这么一点,它就在我手机里了。
当天我收到这位朋友的点赞,我看到自己走了两千多步,再看一下别人:大多是五六千步,有些人不满两百步,估计当天没上班,在家睡觉来着。还有一些人达到了一二万步,其中一个是我卫校时最好的朋友。我常常遗憾毕业后无法近距离和她相处了,而这微信计步似乎让我感受了一些她的生活。
从此我变得每天都要看一次微信计步了。
我一向是个不爱运动的人,能躺,我就不会坐,能坐,我就不会站。至于走路,我更是畏惧,晚饭后老公常提议去朋友家喝茶,千把米的距离,我却常忍不住要求:今天一点不想走路,要不开车去吧!为此,不止一次被老公训斥了。
我家离单位很近,走路七百五十步。在使用微信计步前,七百五十步的距离,我常常望而生畏,过几天就会纠结一次:今天我要不要骑电瓶车呢?
没想到使用微信计步后我彻底改变了这样的状态。
正常情况下我一天从单位到家来回两次再加其它所有的走动,到晚上微信计步显示是四千多步。通过对朋友圈内使用微信计步的男女老少各个群体的熟人每天走路数据的比较,我意识到自己的运动量真的是太少了。
有了这种认识,不但每天上下班的三千步对我来说就是保证我达到普遍状态的最基本的运动量,再也不会对它生畏,而且后来两次对我来说特别神奇的体会,让我猛然有了写这篇文章的冲动。
一天我的手机出了点问题,我要去买手机的地方咨询一下,来回估计五千步左右。换成以前,我肯定能拖则拖不想去问的,如果非去不可,那就骑电瓶车。可是那天我想:加上这五千步,我今天也许能凑满一万步。朋友圈里有人一天最多走三万多步,我的好朋友几乎天天走一万多步,那我走这五千步又算什么呢!因此,这天我毫不犹豫就步行去咨询了,而且没感到一点累。
前几天我去上海,回家时很少出门的我糊里糊涂把火车站当成汽车站,弄明白后,离发车还有十一分钟。我一边问路一边遭有些被问者的恶劣抢白,然后一边和人怼一边狂奔一边心里还在想:狂奔怎么计步呢?一步能算两步不?今天我能走满一万步吗?
当我气喘吁吁赶到汽车站时,正好用时十一分钟。检票员告诉我,车还没来,晚点了。我第一次对车辆晚点感到无比欣喜,同时赶紧看了一下微信计步,原来这天我也不过走了六千多步而已。我立马觉得:不累!我真一点不累!
这微信计步神奇吧?为什么它能改变我心理和身体的感觉?从上海回来第三天,腿还在发酸,上班的七百五十步我却没有胆怯。突然,我有点想明白了:那一切来自于我对自己和别人状态的清晰认知。
由此延伸,我还想明白了另一个道理:为什么大部分的中国人看上去总是那么疲惫?为什么电视里发达国家的人们脸部表情看起来比我们更神采奕奕?那是不是也缘于我们能够获得的真实信息太少,活得迷茫所以觉得很累?
对于刚刚过去的米脂血案、空姐滴滴打车遇害案等等等等,我们都能耳闻一些,但有些细节,有些逻辑又迷迷糊糊,无法解释,也不可能深入了解。对于历史,我们也在有意识地屏蔽,不要说一些描写文*革的贴子转眼就被删除,就是在家里,又有多少人家的老人会对子女谈谈过去发生的事?
如今的人们,包括我自己,对于古今中外,所有发生过的和正在发生的事情,我们基本上都一无所知,而且已经从被动无法了解到了主动拒绝了解的状态。我们看不到别人的人生都是怎么度过的,我们也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该怎么度过。我们没有信仰,不知为什么而活着,我们能追求的,只能是眼前的金钱、名利和动物一样的最初级的感观享受。
当我不知道自己一天到底走了几步路也不知道别人一般都走几步路时,走七百五十步都令我觉得累。
当我们不知道自己的一生到底要怎么度过也不知道别人的一生都是怎么度过的时,我们一定就是这样的状态:干什么都觉得累,没干什么也觉得累。
那么我们如何打破这个状态呢?
我认为我们可以好好地观察周围的人都在干什么,他们在为什么高兴?为什么悲伤?我们还可以好好地回忆一下我们已故的亲人,我们的爷爷奶奶,我们的曾祖父曾祖母们,他们的一生都经历了些什么?他们最后离开这个世界时都是什么状态?我们甚至还可以去学一学中国和世界历史,也可以去旅游,尽可能地多看一些地方多了解一些人,还可以多读一些优秀的小说,书里可是有着各种各样的人生呢!
我想,这些对于我们弄清楚别人是怎么度过一生的一定有帮助。当我们了解更多的人是怎么度过一生的后,对于自己要过怎样的一生可能就有更清晰的答案了,到那时,我们一定不再觉得那么累了。
我决定从现在起,我就这样去做。
网友评论
电瓶车的“瓶”不是“频”。是取其用蓄电瓶充电为动力而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