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父亲打电话我,说一个远房堂姨妈死了,要我抽空回家吊唁。这位堂姨妈已经80挂零,瘫在床上3年有余,她的死在我意料之中,但我还是随口问了句:“她怎么死的?”“吊死的。”父亲轻描淡写地回答。
我心中滑过一阵酸楚,复问:“她怎么想到要用这种方法死?她不是动不了吗,怎么能上吊?”
“唉,活着还不如死,瘫在床上几年,从来没出来透过气,身上也生了褥疮,往年大表嫂一人照顾(说照顾其实就是一天送两餐饭,换一下尿不湿,偶尔抹一下澡。),其它弟兄姐妹出点工钱,今年大表嫂提出两兄弟一人一个月轮流照顾,小表哥一家在县城打工,每天跑不方便。也不晓得堂姨妈是不是受了言语上的刺激,还是自己难得磨,反正也不知什么原因,她把床单撕破编成绳子,一头就系在床头的窗子上,一头系在脖子上,再用力一拽,就断气了。人啊,抚养子女也没有多大想头,其实三年前她不过是到地里去把屁股骨摔破了,只要花一、两万元完全可以治好走路,生活自理,但两个儿子、四个女儿都不愿拿钱出来,说这么大年龄花这么多钱治没多大意义。……”父亲没完没了说了一大堆。
我怕父亲性情直到外面乱说,引起老表们气恼,连忙叮嘱要他在外面不要乱说。父亲说他不会说,只是和我说说而已。
其实老人寻短路,在我们这地方农村,真的见惯不怪,特别是老了得癌症或得了不能根治的病,也或者卧床不起的,还有一些身体好但个性强听不得后人的闲话的,也有些特别心疼子女不愿拖累子女的,基本上都走这条路。
我随便一算,一个小组就有五六个。想想,觉得人老了真是可怜!城里老人还有退休养老的时候,农村老人都是做到不能动的那天止。
“久病床前无孝子。”这其中有子女不太尽心尽力,不够孝顺的成分,也有些子女是为生活所迫,出于无奈。
现在父母七老八十岁的,子女一般也四十多岁到六十多岁,这时有的子女成家了要帮忙带孙,还要拼命多做事以便帮衬子女们尽量过得好一点;有的子女没成家还要挣钱帮助子女们成家。
反正中国式父母总是这样麻绳打草鞋——一带(代)管一带(代)。对待子女可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烛成灰泪始干”来形容。
我的父母也都七十大几了,母亲身体还算硬朗,但父亲一直病病落落。所幸的是,他们生活都还能自理,还种着大块菜地,养着猪、鸭、鸡,逢年过节回家总有土鸡、土鸭、土猪肉吃,平时有好多土鸡蛋、土鸭蛋和绿色蔬菜水果给我们。
我真的暗暗感谢老天爷保佑我的父母一直生活能自理。如果卧床不起,我们兄弟姐妹也都还在外为生活奔波,肯定也会乱成一锅粥。
面对我的父母,我感到惭愧。父亲长年累月治病,基本上都是在医院工作的二姐出钱出力。母亲身体好点,我们认为她会长寿,前几年交97300可以买社会养老保险,那年她已经71岁了,我们兄弟姐妹还是凑钱给她买了,但我和另外一个姐姐因相对条件差些,没让我们出钱。
母亲现在每月1500元左右养老金,父亲年青时做过代课老师,国家每月有120元补助,加上农村老人每月的几十元养老金,每月也有200元零花钱。另外家里还有一些田地包给别人种,一年可收几千元租金。如果不生病,父母的钱还花不完。
因此我们逢年过节给钱,老人们从来都不要,反倒还给我们鸡蛋、鸭蛋和各种瓜果蔬菜,腊鱼、腊肉等。世间任何感情都和父母对子女之爱无法比拟,而我们回报给父母的却很少。
见多了上一辈农村老人的晚年生活,想到他们一般都有3个以上的子女,最终还过成那样,而我们这一辈人一般只有1到2个子女,而且基本上都娇生惯养着,晚年何去何从,想想都怕。
因此我想我们这一辈人如果还在工厂打工,最好能在厂里给自己买社会养老保险;如果搞个体经商或在家包田地种,如果条件允许,也要给自己买社会养老保险。
这样晚年生活会更安稳一点,同时也减轻了子女的负担。因为今后子女少,孩子们负担父母的任务更重。另外还要注意锻炼身体,学点养生,争取老了少一些病痛,生活尽量能自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