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只因爱苏轼,总是骂章惇。
这是大部分坡草的做法。
但在认真的看了两个人交往的始末后,我却对他恨不起来。反倒觉得两个人的相爱相杀中,他才是伤得更深的那一个。
世界上可以有无缘无故的爱,一往情深而情不知所起,但绝对没有无缘无故的恨。甚至有的恨,只是因为爱。当初爱的有多深,现在可能恨的就有多深。
我是坡草,也要为章惇章丞相说句公道话,在两个人的往来上,是苏轼更对不住他。
徽宗继位之后,苏轼遇赦北还,而章惇因为反对徽宗登基,被贬岭南。两个人的处境顷刻做了交换。在回京的路上东坡居士回信给自己的学生——章惇的儿子章援说:
“某与丞相定交四十馀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增损也。”
我与你父亲相交四十多年,这中间虽有误会摩擦,但友情并没有减少。他告诉章援不必担心自己会算旧账,在表露自己这样的态度后,他开始絮絮嘱咐,在岭南生活需要注意的事项。
对章惇他竟全无恨意。不仅不存芥蒂,反而无限挂牵。
固然,这有他心地光明的原因,但他相信旧友对他只是牵涉党争的倾轧,就算比起对别人的处置的确狠一些。和章惇早年对自己的仗义相救相比,自己更多的还是亏欠。
因为在章惇最需要他的时候,他却并没有像章惇那样挺身而出,乌台诗案当中的痛苦屈辱已让他心有余悸。说到底,他只是一介文士,而不是旧友这样的名臣!
如今两个人都已不再是英姿勃发的少年郎,从前把手同游的那些场景,午夜梦回,或许更让他感慨万千。
最初两个人的往来,应该是一座山峰仰望另一座山峰,一朵云吸引另一朵云。
苏轼才气纵横,天下皆知。而章惇的才华和苏轼相比,也并不逊色半分。
在苏轼进士及第的那一年,二十二岁的章惇也参加了考试,并且也得中进士。只是心高气傲的他一向自负,听说侄子章衡得中状元,自己竟位于他之下,不禁大受刺激。一时狂劲发作,居然拒接敕命。扔掉皇帝的诰封就回家了。
两年之后,卷土重来,这次名列一甲第五名,这时他才接受了敕诰。
这样傲娇的人,放到现在,也是让人羡慕嫉妒恨,好像高考是他的游戏一样,我愿考清华就清华,愿考北大就北大,要知道进士可比北大清华难考多了。谨言慎行的宋人当然看不上他的轻狂,“不恭”“无行”竟成了他的标签。
但他并不介意,苏轼也不介意。谤自由他谤,等闲人的议论,洒脱的两个人何曾看在眼里。在前场同科考试的时候,他们或许就已经惺惺相惜。
后来两个人同在陕西为官,来往更是密切,经常一起诗歌唱酬,郊野同游。朝夕相处的日子里两个人发现虽然彼此个性迥异,但都互相爱重,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高斋漫录》有这样的记载:
苏子瞻任凤翔府节度判官,章子厚为商州令,相得欢甚。同游南山诸寺,寺有山魈为祟,各不敢宿。子厚宿,山魈不敢出。抵仙游潭,下临绝壁万仞,岸甚狭,横木架桥。子厚推子瞻过潭书壁,子瞻不敢过。子厚平步以过,用索系树,蹑之上下,神色不动,以漆墨濡笔大书石壁曰:“章惇、苏轼来游。”子瞻拊其背曰:“子厚必能杀人。”子厚曰:“何也?”子瞻曰:“能自拚命者,能杀人也。”子厚大笑。
一同为官的两个人相处欢好。常一起郊野探险,曾到过传说有山怪出没的野寺,苏轼不敢留宿,而章惇夜宿,山怪却夜不敢出。游览仙游潭,下临万丈深渊,只有一木可抵对面,章惇怂恿苏轼到潭的对面题字记游。苏轼不敢,章惇却若无其事“平步以过”。到了对面竟用绳索缚腰,另一端系在树上,上上下下,神色如常,在石壁上写上“苏轼章惇来游”,才又涉桥而回。
苏轼在对面看得是惊心动魄,章惇回来后,他不禁拍着章惇的肩膀感叹说:“你将来一定敢杀人!”章惇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能以自己的生命相拼的人,当然也不顾惜别人的生命!”
《耆旧续闻》中还有这样的记载:
子厚为商州推官,子瞻为凤翔幕佥,小饮山寺。闻报有虎,二人酒狂,勒马同往观之。去虎数十步,马惊不敢前。子瞻曰:“马犹如此,著甚来由。”乃转去。子厚独鞭马向前去曰:“我自有道理。”既近,取铜沙罗于石上攧响,虎即惊窜。归谓子瞻曰:“子定不如我。”
又是两个人同游,在山寺都喝了点酒,有些微醺。忽然听说有老虎出没在附近,两个人趁着酒劲儿,竟骑马同往观看。在距离老虎几十步的地方,马受惊再不肯往前。苏轼的酒醒了,说马都这样了?我们为什么还要前往呢?难不成要做虎食吗?不肯再去。
而章惇却说他自有道理,独自策马过去,在距离老虎很近的地方,拿着一面铜锣在石上猛敲,老虎猝然受惊,竟吓得逃窜。他回来后,忍不住有些骄傲地说:“你一定不如我。”
人常说性格决定命运,从这两个小故事看,也的确是这样。
苏轼,虽然笔下灿若云霞,但遇事往往畏葸不前,他受新旧两党的排挤,固然是因为内心不肯轻易随人,但也最多就是不随,而不会坚定执行或者奋起改变。我们上篇文章说的他做事的“不十分用力”,用在从政上,就根本不能有大建树。他是世不二出的大文豪不假,但论经时济世,和章惇根本就不在一个层面。
而章惇后来成为卓有成就的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从这两个小故事里也可见一斑。勇敢果决,无惧险阻的这种性格让他在政治革新中象暮色苍茫中的劲松,尽显“乱云飞渡也从容”的大气魄。
也正是因为有着这样的胆识,在苏轼蒙冤乌台的时候,他才不计个人得失,竟拼上自己的政治前途来为好友冒险直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