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茶叔,一个出生于茶农世家的85后。很高兴能够为大家讲解茶知识,分享茶文化。
建盏,产自著名古窑“建窑”(位于福建南平建阳市水吉镇),是中国宋代八大名瓷之一,为宋朝皇室的御用茶具。
建盏表面有着漂亮的斑纹,有曜变、鹧鸪斑、油滴,兔毫等,其中以金兔毫、银兔毫为主。
正是因为这些巧夺天工的斑纹,让当时的宋朝皇帝很是喜欢,由此让建盏名声大噪,成为了风光一时的瓷器。
然而,随着宋朝的落幕,一度崇尚“奢靡”的宋朝茶文化,逐渐向“质朴”过渡,最终建盏也随着这股浪潮,逐渐消失在历史的尘埃里。
那么,对于宋朝的茶文化来说,建盏在当时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众所周知,宋朝不仅爱喝茶,还流行“斗茶”。不仅讲求技巧,而且还很注重器具。
上至王公贵族,下至平民百姓,皆以斗茶为乐。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之下,建窑烧制的建盏便出现了。
建盏不管是从造型还是外观上,都很好的满足了当时人们对于“茶具”的要求,尤其是“兔毫盏”更是备受欢迎。
其安静的色泽中折射出的深邃意境既能给当时的人们带来生理上的享受,又能融入精神文化生活中,成为一种艺术追求。
于是乎,意境深邃的建盏,和如面壁参禅式的斗茶,便完美的结合了。因此也受到帝王的喜好。
上行下效,促使建窑黑釉瓷茶盏大量生产,更多的瓷窑烧造黑釉瓷茶盏。而兔毫盏便是建窑黑釉瓷茶盏中的代表。
《中国陶瓷古籍集成》:“建安所造黑盏,纹如兔毫。然其毫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又难得之。”
当时文人墨客对黑釉兔毫盏的记录中也可看出:蔡襄《茶录》下篇:“茶色白,宜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祝穆《方舆胜览》卷十一:“兔毫盏,出瓯宁之水吉……然其色异者,土人谓之毫变盏,其价甚高,且又难得之。”
在这样的一股浪潮席卷之下,除了建窑之外,其它地区的瓷窑也开始纷纷效仿建盏的烧制工艺。像南平、建瓯、松溪、蒲城、崇安等地,都烧制过建窑风格的黑釉瓷器。
它的影响还远及江西、四川、浙江、山西等地。江西吉州窑的“鹤鸽斑”是最为名贵的品种之一,可与建窑“兔毫盏”齐名,为时人争购,为后人珍藏。
总之,受当时社会上的侈靡之风影响,宋朝茶具走向了一个极端,变得非常讲究,同唐朝的质朴相反,违背了茶圣陆羽的初衷。
人们不但在乎茶具的功用、外观和造型,而且更看重其质地,由前朝的陶或瓷,发展为玉、金、银或漆器,并相沿成风,日趋奢侈。
至明代初年,废团茶而代之以散茶,冲泡散茶的饮茶法代替了碾末而饮的点茶法,斗茶之风也渐趋消失,曾经盛行一时的建窑黑釉盏,也就慢慢的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黑釉盏中的珍品兔毫盏,由于其烧制技术要求较高,伴随着斗茶文化的衰落,也随之日渐减少,最终成为了历史的一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