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987607/5fd92481150b8c1f.png)
魏建要去澳洲留学了,在那儿完成他的本科学业。而和他同龄的同学们,已经毕业快两年了。他走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路。
也就是几年前,他毅然决然的中断了大二的学业,报了名参军,惊掉了一众师生的眼球。拖着一身细皮嫩肉进了军营,出来时已是满身伤痛。
本想着回来可以继续本校学业,谁知他又折腾着出了国。他彷佛总是在刻意的追求着自己的特立独行,以种种不同于大多数的行为昭示着“我和你们是不一样的”。
其实,在他以不同与众人的方式来吸引别人目光的行为背后,在他的内心深处,还是在渴求着一种被看见。
归根结底,问题的根源还是来自于童年时爱的缺失和被忽视。
孩子总是渴望着父母的爱和被看见
每个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总是期待着父母无时无刻的关注,看见自己的每一点惊喜、每一次落泪、每一步成长。他们在这每一次关注和被看见中慢慢构建、完善着自我。
如果父母没有把注意力放在他们身上,他们会想尽各种方法和模式来吸引父母的眼球和注意力,从而获得父母的爱。
记得我的小侄子三、四岁时,很是让人头疼,当大人由于交谈而忽视了他的谈话、请求时,他会大喊,如果还是没有吸引到父母的注意,他会愤怒的把茶几上的茶杯、果盘、玩具、所有东西扫落在地。以此来获得想要的关注,哪怕等待他的是一顿胖揍。
而且当他发现只有这种极端的方式才能有效获得大人的注意时,他会反复的使用这种方式。
在兄弟姐妹较多的家庭中,尤其是有两个同性别孩子的家庭中,如果父母亲的爱分配的不均匀,我们大概率会看到两个孩子的个性差别明显。获得爱较多的那个孩子往往比较听话、温顺,而获得爱较少的那个孩子,往往会比较叛逆和喜欢走极端(比如不让到水塘里游泳,偏要去游,偏要去做父母不允许的事情。)。因为他在摸索中发现,只有叛逆和发脾气才能够获得父母的关注和爱,就会重复使用,最终形成习惯,继而是性格。
每个孩子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在和父母的关系互动中,都会渐渐找到自己独特的吸引父母爱和注意力的方式。并反复习得,从而形成自己根深蒂固的习惯。
比如如果不吃饺子能吸引到父母的注意,即使饺子好吃,也会刻意不吃来凸显自己与其它兄弟姐妹的不同,来获得父母的注意。
如果学习成绩好可以获得父母的赞扬和异常的注意力,同样,大概率事件,这个孩子会尽自己最大努力把学习搞好,通过这种方式来争取到父母的爱。
同样回到魏建的故事上,如果特立独行、与众不同可以获得父母为数不多的关注和注意,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这种行为方式,就会固化成他的个性和习惯。
![](https://img.haomeiwen.com/i11987607/2bc55cf4dc9548bb.png)
心理可见性的原则
其实这种被父母看见的期待就是心理上的可见性。所谓的心理可见性就是指人们希望和需要去获得自我发现的体验,人们只有在与他人的相互交往、作用中,通过他人的认识和评价来获得这种体验和认识。
克里希纳穆提在《关系的真谛》中提到“关系从本质上来说是认识自己的一面镜子。从人和人的交往中,你可以发现真实的自己。”
所以作为关系中最重要的父子、母子亲密关系,对儿童自我的建立与完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当父母对孩子的行为和思想有所反应,并且以行为或评价的方式与孩子的看法表示了一致,这种良好的互动就会在孩子的内心产生自我认同的愉快和兴奋,对儿童自我的认识和构建形成正反馈。
父母爱的缺失危害
如果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父母的关注、看见、以及爱缺失很多的话,对孩子的一生都会造成难以忽视的影响。
不管什么原因,单亲家庭也好、父母一方早逝、或父母一方虽然健在但不能给予爱和温暖也好,只要父母一方的爱和关注缺失,在孩子成年后的求偶中,都会不自觉或刻意的去寻找父亲般或母亲般的爱和关注,产生恋父或恋母情结,来反哺自己内在小孩的爱的缺失。
而且在儿女的关系互动中,也会常常把子女投射成自己内在的小孩,触碰到自己幼时的伤疤。
比如当伴侣对孩子稍微没有特别注意或忽视时,就特别难以接受,害怕孩子重复自己童年的悲剧,得不到父亲或母亲的爱,从而触发内心的钩子,激起激烈的情绪反应。
结语
其实,不光光是孩子,我们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不断的寻找这样的“被看见”。在被爱和被看见中不断完善着、确立着我们的自我。
要成长成完美的“我”,需要在每段关系中“你”爱的看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