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脑有“疑问”,心中有“好奇”,但却不去追究和探索,特别是步步深入地追究、点滴深刻地探索,此即为现代性的懒惰,人则为“懒人”。如此之“文化属性”,如此之做人,积以成习,人的一生还能成就什么?恐怕于众生中做人都是不讨喜欢的。
我是绝对不做这样的人的。群形中见诸此者,亦“敬而远之”,以防其有所“印染”于自己。
读《鲁迅日记》,我是逢疑必问,那怕一字一标点;问则必究而到底,凡能刨一刨的根柢,皆作刨根问底,除非手中却已没有资料、网上还没有承载。如此作为,不仅积累了学问,且祛除了浮漂、浮躁,人也日益变得沉潜踏实起来,日子也愈益充实和丰富,幸福感的不断增多与加强,自是不待言说的。
近读《鲁迅日记》中的《1912年11月日记》发现:“3日,星期休息。下午至晚均补写《雅雨堂丛书》阙叶,凡得六枚,至十一时方止。”“10日,星期休息。下午至夜补写《雅雨堂丛书》五叶。”“11日,夜补写《雅雨堂丛书》两叶。”“12日,夜补写《雅雨堂丛书》中《大戴礼》目录后语阙叶凡二枚,全书补完。”由之,不禁疑问:连续4天补写一书,当是情有独钟,鲁迅先生何以如此?
应该好好探究一番,知其奥秘,并力求有自己的独特发现。

《雅雨堂丛书》的辑刻者为清代卢见曾,祖籍河北涞水,明朝初年迁居山东德州,康熙六十年(1721)进士,是为一代名吏,又为清代著名藏书家、刻书家并有影响力文学家,著述颇丰,校勘辑刻闻名,著有《雅雨堂诗文集》,刻有《雅雨堂丛书》,皆有功于后学。
■ 诗书传家
我以为,这该是鲁迅先生情有独钟于卢见曾及其《雅雨堂丛书》的一个重要原因,或者说,是为“第一共鸣点”。作为一代杰出的知识分子,若无此浓重“情结”,则会枉为“文人”之雅号的。
卢见曾的曾祖父卢世潅为明代藏书家,有“杜亭”、“匿峰庵”、“涪轩”等藏书楼,架有图书万余卷。卢见曾亦建有藏书楼,名为“雅雨堂”,在祖传基础上增益图书至10万余卷,珍秘善本数十种,堪称藏书世家。在这一点上,鲁迅先生是与其颇为共同志趣的。鲁迅先生在北京工作期间,薪俸的大部分都是用于藏书的,星期休息也主要是在琉璃厂书肆发现并收藏古籍版本。这在《鲁迅日记》及附录的每年《书帐》中最可见知。
卢见曾的父亲卢道悦为康熙九年(1670)进士,做过陇西、偃师知县,著有《公馀漫草》《清福堂遗稿》等书。卢见曾出生时其父已50多岁,老来得子,疼爱之余更是悉心教养,让其师从名教,因而学业大进。康熙五十年(1711),卢见曾中举人,六十年(1721)中进士。雍正三年(1725),卢见曾被委任四川洪雅知县,之后历任滦州知州、永平知府、两淮盐运使,成为一代业绩卓著的名吏。如此“学而优则仕”的人生,与鲁迅在民国教育部从政也是颇为类似的。因而,鲁迅先生在北京从政期间钟情并“补写”《雅雨堂丛书》就是一种“天经地义”。

■ 人短而才长,身小而智大
我以为,这当是鲁迅先生情有独钟于卢见曾及其《雅雨堂丛书》的“最为灵魂”的第一要因。或者说,鲁迅先生最能于卢见曾及其著作、辑刻中“找到自己”、“发现自我”。真正的读者、读书人,若是不能在其所读著述著作中“找到自己”、“发现自我”,还有旨趣与意志顽强不懈地读到彻底明白和学以致用吗?
资料显示,卢见曾“形貎矮瘦,人称‘矮卢’。”如此,则和鲁迅先生的体态颇有近似值。可以猜想的是,鲁迅先生完全有可能把卢见曾视为“先在的自我”——一种学问为人上的特别自我激励方式与方法。
卢见曾勤于吏治是闻名的,否则不会获得乾隆帝的“德水耆英”匾额之赞誉。但其爱才好士、擅长诗文更是著名的,是为清代影响力文学家。特别是他对吴敬梓写作《儒林外史》的鼎力帮助。吴敬梓一生贫穷,完成《儒林外史》全凭卢见曾支持。吴敬梓死后,卢见曾慷慨解囊,买棺装殓,并安顿好其妻儿老小。这一点,无疑会为鲁迅先生所赞佩,并使鲁迅先生联想到蔡元培对自己的欣赏与器重。如此“文化特质”,对于今天的我们,也是极富文化感染力的。
直隶总督那苏图在将卢见曾荐表于乾隆帝时,称他为“人短而才长,身小而智大。”我相信,鲁迅先生不可能不知道这个有名的赞誉。见知,鲁迅先生会怎样想呢?我以为,那时的青年鲁迅一定会有一种“让卢见曾在我身重现”的内默心志。若我,非如此不可!此“同理心”当是人皆有之吧?

■ 著作等身
卢见曾著述丰富,所著《雅雨堂诗集》《雅雨堂文集》《雅江新政》等计有11种128卷,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
卢见曾好校刊古书,是清代中期著名的校堪家,所校勘刻印古籍达30种,且校堪精细,刻印精美,堪称中国古籍中的珍本善本,在今天的出版与收藏界亦享有盛誉。
以此观鉴,鲁迅先生的一生,不正是同样的著述与校堪成就吗?这其中,不是有卢见曾及其《雅雨堂丛书》的深刻磨砺印迹?
鲁迅先生钟情于《雅雨堂丛书》的探密,我们于此就结束了。其中,我们该获得怎样的教益与启迪呢?我个人作了一个沉潜,归纳为两个要点:
① 阅读以成就自己,最恰切地在于找到一个“先在的自己”——在“性格特征”与“思想特质”上与自己近似的经典作家,一以贯之通读其所有作品,精读其影响力著作,由此成就自我。我以为,这才是真正的“术业有专攻”。
② 经典作家的著述,往往是“随心而为”,但作为读者则要“匠心独运”,读出著作者本人也始料未及的见识与思想。我以为,这才是真正成功的阅读,也是卓越杰出读者的一个重要评价尺度。
这恰如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先生所言:“详察一成一败之故,既深知之,即力行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