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和鲁迅一起过日子,就是以阅读思考鲁迅著作为自己的一种生活方式,虽然不像钱理群先生那样专家的样式,却也成了自己一个酷爱的专业。
我读鲁迅先生的书,在日积月累的持续中,也逐渐知道了鲁迅先生都读过哪些书。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清晰的逻辑呈现并铭刻于自己的内心:每一代人都会有自己独特的阅读,每一代人的独特阅读,也都塑造并成就了一代人的人生;没有阅读的人生,是不能构成真正的创造创新人生的,以至于枉为人生。
我以为,向深刻处思想“读书人生”,是会发现一些本质性的人生真谛的,进而,亦可进入更高层次或境界的创造创新人生。
■ 一个藏书世家
《雅雨堂丛书》是鲁迅先生1912年11月苦心“补写”的一部清代名著,其作者是卢见曾——清代名吏、藏书家、刻书家和文学家,藏书十万卷,著有《雅雨堂诗文集》,刻有《雅雨堂丛书》。
卢见曾的曾祖父卢世潅,是为明代藏书家,藏书万卷。其父亲卢道悦做过知县,著有《公馀漫草》《清福堂遗稿》等书。由此,我们可见一个跨越明清两代的读书藏书世家,一个富足于文化的纯正“书香门第”。
掩卷仰首,扪心而思:这样一个读书藏书世家,真的是“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所使然?读书藏书的本质魅力到底何在?
■ 一代人的读书轨迹
卢氏家族的读书藏书,如一枚“文化之针”,“针灸”着我反思我们60后一代人的“读书轨迹”。
以我个人的读书历程为“标本”而省思,大概可以归纳为“微薄的知识教育”与“恶补教科书的时期”两个重要逻辑支点,远不是卢氏家族的经典著作陶冶,因而,真正的文化色彩是不够浓重并缺乏张力的。
首先看“微薄的知识教育”问题。在鲁迅时代,现代性的“初级师范学堂”才刚刚发育,后则有所发展。我们60后的小学和初中教师,正是以“初级师范”的毕业生为主体并加以“民办教师”而构成的。那时也没有“高考”这个鲜明的旗帜,听好课、读好课本、完成作业,是为自然而然的事情,课外仅是“小人书”而已,根本谈不上什么文学名著之类的阅读,再加之十年“文革”的耽误,因而,不是“微薄的知识教育”还能够是什么?
及至高中,才迎来“高考”的恢复。但小学、初中的“底子”,不足以更高觉悟“读大学”的人生要害价值,因而一考而过就进入了职业生涯。20世纪80年代,神州大地到处“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热潮。由此,我们60后一代人进入了“恶补教科书的时期”——夜大、函大、刊大、职大、电大均成了“恶补”路径、方式和方法,因而也造就了一代国家经济建设与发展的生力军。之后,适量的精英人才又进入研究生领域“恶补”学术,补充了学术与科技、文化等领域的构成。
至于深刻觉醒“经典著作”对于伟岸人生的重大价值时,已是我们60后一代人的儿女开始读大学的时代了。
我想,这该是我们这一代大多数人不失偏颇的读书史的轨迹。
■ 鉴照、省思、想见
以卢氏家族并鲁迅先生一代人与我们60后一代相鉴照,或者做个“减法”,我们所缺乏的恰是“经典著作的陶冶”。有鉴于我们的后代及其未来,能够给出的经验与教训,就是一句话:经典著作修养所蓄积的能量与能力,决定一个人所能够走向的人生高度。后世之人是否引以为鉴,就不是我们所能够左右的了,但我们尽责了。
省思是什么呢?我将其归纳为简要的一段话:“唯有读书高”,其本质价值在于人之“思维”的高度发展、发展为顶级思维,“思想”的极大丰富、丰富为最高水平的思想;在世界史上,大不列颠与日耳曼民族在“思维”与“思想”上的顶级发展,最该为我们今天发展的镜鉴。
想见呢?近日重读尤瓦尔 · 赫拉利的《今日简史》,其中的一句话极为触动心弦:“哪个文明主宰着世界,是西方、中国,还是伊斯兰?”这样的问题,不是凭空而出的。我以为,这是当代世界最为深邃的思想家对“中国思维”“中国思想”的谙熟之问。
面对如此深邃之问,该是我们透彻地明了并确定该怎样去发展自己的“思维”和“思想”了!
像鲁迅先生一样,富有批判性思维与思想。
当代著名女科学家 颜宁女士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