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老师,你现在方便说话吗?”
今天大休,刚回到家,就接到学生雨家长的电话。
“方便,请讲。”
我坐下来,慢慢听她讲。
“我女儿最近情况怎么样呀?”雨的妈妈关切地问。
“雨吗?挺好呀,上课发言积极……”我说。
“可是,今天回家,在路上一路说的都是学校不开心的事呀。上周也是这样,看上去总不开心。她说好像老师不喜欢自己了。有一次她还与学生打架了……”雨的妈妈说。
突然想起来,上个月两名女生与一名男生打架,其中就有一名是雨。
我马上解释道:“这事很早了,她还记得。别的女生与男生有矛盾,她去帮腔,与拖累其中。犯了错,当然老师会吵几句,也不也至于说老师不喜欢自己呀。”
“她还说,老师不喜欢她们寝室的人……”雨的妈妈又说。
“哦,是这样。前几天女生618因为吃零食,晚上找老师哭诉播音员没被选上的事,影响老师休息。我没让她们几个去寝室午休。我不是只针对雨一个的的,她们寝室还有别的学生,我也同时批评了。班长、几个组长都吵了。”我回顾道,“可能是雨小学时很优秀,没有受到过老师的批评,现在犯了错,挨了批,有点受不了吧。——犯了错,老师批评一下,也没有什么嘛。告诉雨,老师没有不喜欢谁,好好管好自己就行了。”我安慰雨的妈妈。
“那也是。”雨的妈妈挂了电话。
放下电话,我也陷入了深思——
雨感觉老师批评自己,老师不喜欢自己,感觉与老师有距离感,这也是自然的反应。
毕竟,人被批评了,心情会不高兴,会有负面的情绪。
虽然自己犯了错,但学生毕竟是学生,是成长中的人,犯错是很正常的事,他们可能列渴望得到的是宽容与理解。
我把女生的零食充公让运动员分食,我把整个寝室的女生留在教室午休,我大声地批评她的错误……
可能,我感觉一时间会对学生起到震慑的作用,会让她们幡然醒悟,知错能改。但就像把钉子扎进墙壁后,即便再拔出来,也会留下钉眼的。
我时常会受到情绪化的影响,会冲动做出处理决定,还是没有能够更理性审美观的处理学生问题。
尤其是对待不同心理承受能力的女生,也许有些通常的处理错误做法,我会理解为对学生的一视同仁,但是不是我只考虑对事了,而没有考虑对人。“对事不对人”的处理,就一定客观公正吗?我们的教育对象是人,是一个个性格迥异的活生生的人,通常的教育做法就一定有效吗?这是不是一种思维惯性,一种路径依赖?
《论语》中不是记载孔子对待不同学生的同一问题,还有不同方案回答吗?
作为一向崇尚智慧的专业班主任,我为什么也总是思想懒惰,搞一刀切式的处理呢?我考虑对每个学生的心理影响了吗?我尊重学生的诉求愿望了吗?我的方法对于每个学生都起到教育警示的效果了吗?我是在帮助学生成长吗?
“严师出高徒”没有错,关键是怎么严?对谁严?如何让学生感觉严中有爱?严过之后,学生感到的是清醒、是爱护,还是排斥,不是疏离,不是冷漠?
在与教育学生健康成长的路上,作班主任永远都在谨言慎行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