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情提要:第一章《一片空白》第一章
那是16岁时某个下午星期几的一天活动课,时间是17点左右。班级里的一个富二代游走到了我的身后,将双手伸进了我衣服,双手的食指在我的乳头上画圈,他问我:“爽不爽?”
我当时只是沉默,并翘起二郎腿,任他将我的乳头摸的硬了起来,他欢呼道:“硬了,硬了啊!”
而我座位前排的一个打着舌钉的男生嘲弄着我,我同坐位的女生也是沉默地看着,我左边斜上方坐着他昨天晚上带到夜店的一个女同学,貌似已经半推半就地承认了是这个富二代新的女朋友,她也是笑着,那笑声很温和很轻微,并没有苦涩的感觉。
“你没有感觉吗?”舌钉男问我。
我没有理他,但是我的脑子里一片空白。
“他这个沉默与不理人是他的绝招啊!”同座女生说道。
而我当时,眼睛盯着习题册上一道一个带着黑框眼镜的怀孕5个多月的女老师刚刚上午讲完的数学题犯愁,这是一道在课堂上被她定义为简单的习题,也被很多同学附和道是很简单的习题,而我却异常不理解那道题一步步的逻辑。但这件事发生时,我乳头硬了,这是真实的感觉。我当然有感觉,我用沉默熬走了那个富二代,他转身游走到那个新女友的身后去摸她乳房去了。
我想,那个新女友与我一样,应该是同病相怜的,或许富二代认为这是个玩笑,但我想强调的是,生活本身就是玩笑,可我们依然在认真地面对着。之后许多年的我,也把这个小事当成是玩笑,可我总是笑不起来。所以,对于我,它根本不是玩笑。
多年以后,时光境迁了很久,这一幕既然被我完整的记叙了下来,你就知道我有多么在意这件所谓的小事本身。每当我在以后的成长岁月中将这个小事当成是笑话说出来的时候,别人依然会跟着笑,有些人会反问我:“那你到底爽没爽啊?”
“爽啊!”我大笑着说道,然后我会跟一句:“如果是现在的我,我会站起身,朝他脸上给他一拳,狠狠地一拳!”
我的心理会回答我自己刚刚提出的这个假设:“但是,你当时并没有。”
“孩子啊,努力的孩子啊。你当时只是安静地坐着,仅仅是坐着。用那该死的沉默作为抵御当时一切忽然外力的一切手段,你百试不爽,你自以为那是忍者的海阔天空与风平浪静。但是,现在的你心绪时常被这件小事带走,你更多时候并不认为他是小事,那是因为在你之后的成长中,你幸运地并没有遭遇到比这件小事更严重的事情,你长大了,你有任意可以支配的时间了,你也有一些任意支配的钱财了,你可以买到任何你想要的书了。但你依然如鲠在喉,如芒在背,对曾经没有时间阅读那些闲书耿耿于怀,对当时应试教育下纠结一两道英语阅读题时极度懊恼将练习册撕碎的瞬间,以及在那一刻,对,就在那个下午的那个时间,你的注视是那道他妈的该死的数学题,而不是你衣服中被伸进的男人的手,不是你坚硬的乳头,不是你那不舒服的感觉。你只是坐在那里,静静的,像是一切那些沉默的人一样,因为没有打出那一拳而使得他者得寸进尺,步步紧逼,比如《美国田园下的罪恶》、比如《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比如《熔炉》、《素媛》,比如《嘉年华》。这种小事一旦变成了《白夜行》,那可是整个人的一生,一个本应该充满真实喜悦但是却要在黑夜里行走的一生。“我试图用现在的我去解构当年的我。
因此,努力的孩子啊,每当我想起十六岁时的这件小事,我就惶恐的不能自已,在本该令时间的要素参与后变得的遗忘的城池里日益加固着自己的城墙,你拒绝相信哪怕最简单的友谊,你拒绝开始哪怕最单纯的爱情,你跌跌撞撞地想要尝试新鲜的事情,接触新鲜的人,但是你日复一日的发现了孤独的瘾,你迷恋上了孤独。这或许是那个自钟楼缓慢走下楼梯享受整个寂静的校园里一个人推着自行车走出校园门的时刻。
我相信我确实看见了那个时候挣扎而自卑的孩子,那个时候,你的父母日渐走向破裂的顶峰,你对他们的争吵以及争吵过后漫长的冷战异常厌烦,你对那个男人用钥匙捅进门锁的声音导致你每次身体都打个寒颤,你对那个男人之后进门持续漫长时间的谩骂愤恨异常,但你也知道的是,你会中午回到家吃他给你做的中午饭,这种场景渐渐变得尴尬异常,直到十多年过去了,你可以躲开这顿尴尬的饭菜的时候,你忍着饥饿,挨过饭点,走进你惯常走进的拉面馆要一碗拉面或者炒面,走进烧麦馆要一笼蒸烧麦或者一盘煎烧麦,走进杭州小笼包子店要一碗汤一笼包子,走进每一家小饭店,吃完每一份你之前要回家面对的那尴尬的中午饭。
直到现在,那句你曾经读到的小说里的那一句话变成了你自己的人生,你祖父也死了,那个男人住到了祖父家,睡在了祖父曾经睡在的床上。而你对这一切的唯一感觉是,他,终于走了,祖父,终于死了,你,终于活成了一切都无所谓的样子。
但在许多场合许多时候,你依然表现得奋进,表现得焦急,像当时的表象一样,你清晰地知道了这才是真正的生活,喜悦变得越来越短暂,苦涩与艰辛变得漫长而难熬,你身上的小病痛因为孤独而被放大,你对生活的理解与当时的英语阅读理解一样,在你机械的训练之后,五错四会变成五错二,甚至五错一,甚至全对。你用这样的机械训练跨过了高考英语,大学英语四级,研究生英语考试,到目前为止,那些文章的英语阅读你越来越懂得的是答对,才是硬道理,至于其中真实的道理,你从未理睬过,也无需理睬。正如你不断地对生活的阅读也是一样,单向数轴,单程票,没有后悔药,步步惊奇。
在你成年后许多年里,曾经耿耿于怀的一切依然耿耿于怀,曾经难以放下的依然难以放下,这说明你还依然年轻,但是就像阿尔贝加缪在与我同样年轻时就写下了一句异常鬼魅的常识:“我发现了一个简单的真理,人人都会死,并且不幸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