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产品经理读书会@产品@IT·互联网
大公司or创业公司:AI产品经理的踩坑史

大公司or创业公司:AI产品经理的踩坑史

作者: 产品经理读书会 | 来源:发表于2018-04-14 17:25 被阅读108次

    随着更多地分享AI产品经理从业经历,收到了越好越多小伙伴的交流与咨询。问题主要集中在大公司和创业公司选择、AI产品经理日常工作内容是什么。2年前小乐帝入行时,也有这样的困惑,大公司or创业公司、不同领域的产品经理基本是黑盒一片。

    现在两年过去了,个人两年的产品从业经历,经历了大公司与创业公司,经历了用户体验型产品经理、数据型产品经理与AI业务型产品经理。也从身边同事与同行从业者,慢慢对行业对不同选择的差异有了一个基本认识。

    螺丝钉与万金油

    昨晚小乐帝与某BAT内容分发业务运营朋友约饭。聊天期间发现其公司做推荐系统的思路与小乐帝所在AI推荐系统业务的思路有所不同。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其做的推荐系统实际是通过完善用户画像定向投放内容,以达到精细化推荐系统的方式;而小乐帝公司由于是服务于中小型互联网客户,则尽量以通用技术和功能手段满足客户推荐需求,更加通用和泛化。

    前者实现方式有如家庭私厨,想吃什么买什么做什么,服务绝对精细到位;后者实现方式有如进入饭店,给你提供菜单,菜单里的菜保证能做,但菜单外的生意对不起我不做,服务标准化和泛化。

    这种环境的差异与出发点的差异就决定了,这位运营朋友工作重点一定是聚焦某些标签聚类内容再与用户标签匹配并衡量评估效果。而小乐帝的工作重点则是打磨好整个流程,并在流程基础上提供额外的服务和功能。

    本打算向朋友询问一些内容生产、审核、干预的事情,奈何朋友所处业务线分工精细,其只负责打标评估工作,对整个业务其他部分知之甚少,而其非技术出身又极大限制了其工作延展性,未来发展空间堪忧。这就是大公司的螺丝钉困境,每个人只负责一个点,无法构建面和体的视野,可以把非常小的事情做好,但却cover不住整个事情。一旦大公司升职无望,到小公司又视野局限陷入尴尬。

    创业公司则始终面临资源稀缺的问题。在老板给一个点子的前提下,创业团队成员要将其延展成面和体,以有限的时间和资源来达到目标。拿小乐帝来讲,起初由于大公司螺丝钉思维,有明确自身工作范围的倾向,后续发现,创业团队产品经理就是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

    到现在为止,小乐帝已经设计过前端功能、后台、后端、业务系统、各类SDK(Android、iOS、JS、小程序)以及编写服务接入文档,甚至见客户并为客户建模。工作内容无所不包,党需要在哪里,就去哪里。

    在这个过程中,小乐帝也与之前在某门户的工作经历比,之前做的工作太过粗浅与结果影响不大。难怪之前求职转型,遭遇困境。幸运的是当时小乐帝毅然逃离并没有继续坚持做螺丝钉。

    当然这个过程都各自有其合理性。比如小乐帝在大公司成熟业务虽无法有所建树,但对内容分发所需要的各类系统有大致了解,同时积累了相关同事同行资源。在创业公司从零到一的阶段,这些都大大降低了到达目标的时间成本。

    存在感or产品价值

    当年在某门户老东家工作时,部门对产品更新有明确频率。必须每个月发一版,新feature必须三条以上。起初觉得促使大家不懈怠的规定是非常好的出发点,但执行下来,就发现部门甚至公司上下,都在这样的节奏下,容易追逐短期利益,为了做功能而功能,为了更新而更新,交互和文案调整都能新功能引导下。在这样短视面向老板刷存在感的操作下,产品自然不会自然而然的爆发,而是日活数据不断下跌。从与今日头条2-3倍差距,拉到10-15倍差距。团队某些力量也可是造数据来向上报喜不报忧,最终事发,整个团队被血洗扫地出门,外来团队继续接班。

    在大公司由于各种资源优势,导致做很多事情事半功倍。尤其成熟业务,稳定压倒一切。不做也不要做错,这就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当小白觉得某大公司业务牛逼哄哄时,有幸进入这些部门工作,却发现当年一手将业务做起来的人,早已离开,反而不那么有能力的人被“淘汰”剩了下来。这些无甚能力的人,主要任务就是维持住业务不犯错,找一堆炮灰小弟,按部就班迭代就好。出不出实际业绩不重要,但PR稿一定要写的漂亮。部门内部争相转发,一派欣欣向荣。

    在创业公司由于市场未得到验证或产品未成型,在投资人和老板的窥视下,整个团队始终感到焦虑,焦虑主要来源于对业务的不确定性,导致个人未来的不确定性焦虑。

    一方面,要耗费研发对接客户;一方面,要研发产品,只有产品化才能显著降低客户接入成本。但总资源有限的前提下,貌似所有事情都很重要,但都重要不区分优先级,就相当于都不重要。这时就要看长远目标是什么,并根据长远目标不断调整,当然作为产品经理要讲好故事,忽悠住整个团队,这是目标得以实现的前提。

    在创业公司讲究绝对的结果导向,没有这个觉悟,那被市场和公司淘汰是早晚的事情。在稀缺的环境下,始终要思考目标是什么,如何以最佳投入产出比实现此目标。

    千方百计的实现目标,就是创业公司产品经理应该有的姿态。不懂客户需求,就去见客户,见客户不够就找同行聊,看其客户认知和解决方式;不懂产品实现,就找竞争对手系统拆解和抄,找做相应产品的人聊;缺人的话,能帮忙内推就内推,能去其他团队借人就借人。如何能达到最终结果就如何操作。

    不要力求完美,MVP只有在创业团队中价值才能最佳体现,大公司做事永远不能切身体会,垃圾场中造航母的蛋疼之处。对于创业公司:流程>功能>细节;对于大公司往往会是细节>功能>流程。创业公司更加突出需求的本质。这样的差异导致了创新者窘境的出现,即便强如腾讯这样的公司,也迈入了反应迟缓的阶段,前段时间各平台答题风生水起,唯有产品人向往的腾讯失声了。值得深思。

    在这样的环境下,你发现最终能够生存和屹立不倒的,并不是天天讲方法论的人,而是如何不择手段为领导解忧并促使目标达成的。

    团队觉醒和自我觉醒

    随着混职场深入,一个环境一件事做的靠不靠谱,基本可以通过与团队某些关键人物聊天感知到。当年小乐帝在某大公司做新闻客户端时,实习期间与某新入职运营对需求,后回学校忙毕设,再回到公司转正,这位运营已离职。询问其原因得知运营领导套路深,基本上行下效,领导交代啥任务,就透传给下属,不做拆解和分析,下属完成后,再原封不动上报。小乐帝当时也疑惑为什么存在这样的现象仍能岿然不动。

    混的久了发现不止运营领导这样,产品领导、部门大领导原来都是一丘之貉,底层忙前忙后没有升职加薪,反倒是这帮领导稳步上升。因此当某个部门或业务,人员变动剧烈时,一定是哪里不对,导致员工对未来持悲观预期,早做打算。这就是团队觉醒,当你看不懂情况时,找要离职的或老油条员工,套近乎是对业务和部门了解的快速路径。可以快速摸清楚业务现状和团队现状及领导问题,为后续相应变化做准备。这是大公司容易交给我们的东西。

    在创业公司很有可能你就是初创成员,不太会有人告诉你如何去做,甚至产品经理还要告诉别人如何去做。这时自我觉醒就特别重要。拿小乐帝在做AI推荐系统来讲。从零入门到现在持续弥补了机器学习、推荐系统、业务、客户需求、SAAS的认知缺失。

    并不会有人告诉你应该去弥补哪些知识,只是随着遭遇现实情况需要认知的不断升级,发现新的瓶颈并不断弥补。

    坚信一点,好的事情不会自然而然发生。这也是公司中人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身处AI公司,也深刻体会到了AI技术的瓶颈有感知无认知,而一个不断认知升级的人,就在不断构筑自身的护城河。自然是越来越难被机器取代的。

    问题就变得简单了,与竞争对手形成相对优势,诸如升职加薪走上人生巅峰,只是具体努力路径和时间的问题。

    相关知乎live推荐:

    关于作者:

    小乐帝,一线AI产品经理、简书科技优秀作者、产品经理读书会创始人。

    AI社群:

    AI产品经理探索小组QQ群:634414026

    学习转行人工智能/AI QQ群:704965446

    「产品经理读书会」

    专注于爱读书爱思考的产品人提供读书推荐、产品思考、以书会友的环境

    欢迎爱读书的产品人分享产品道路上的感悟

    欢迎关注公众号:产品经理读书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大公司or创业公司:AI产品经理的踩坑史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fil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