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高考结束,提出在录取结果出来前要和同学去重庆毕业旅行。
妻子细细问了情况。
女儿说共六人四男两女,妻子吓了一跳;
女儿说准备一起住民宿,妻子连连摇头;
女儿说不想跟团自由行,妻子“绝对不行”。
女儿满脸不高兴地说:“我都十八岁了,你们还管我!”砰地一声关上门、回了房间。
妻子脸上红一阵白一阵,原想着女儿考试后由熊猫变小猫,竟然还把自己当熊猫,忍不住就要爆发。我赶忙拦住了妻子。
不知道你们和孩子相处时会不会出现这种情况,父母为了孩子的安全、成长操碎了心,但是孩子越来越大,对父母的“操心”却越来越反感,反抗也越来越激烈。
这时,我们需要第3选择来养育孩子。
-1-为什么家庭需要第3选择?
《第3选择》说:“家庭是社会中首要也是最重要的机构——它是承诺、爱情、性格、社会责任以及个人责任的发源地。”
生命中家庭最需要协同,却最容易误解伤人。因为大家经常打着爱的名义进行两种选择。
就像我女儿的毕业旅行。妻子坚守第1选择——我的选择,认为同学太少、男生太多、民宿不安全、自助游风险高、重庆西南山区治安不好;女儿坚守第2选择——你的选择,认为人少好玩、男生可以保护女生、民宿便宜热闹、自助游更有意思。
这样两个选择碰撞在一起,当然成了你赢我输的零和博弈,最后变成妻子认为孩子还想当熊猫,孩子认为妻子干涉她十八岁这个成人的私事。
所以家庭最需要第3选择,否则家庭就成为了互相伤害的战场,家人就成了无法相处的敌人。
-2-什么是家庭的第3选择?
家庭的第3选择就是摒弃“全好或全坏”的分裂,把彼此的差异当成亮点,互相学习并探索对方的新奇和独特,让美满的家庭充满积极的协同。
《第3选择》说:协同就是幸福家庭文化的最高表现,是一种富有创造力和乐趣、家庭成员彼此间充满敬意的家庭文化。
-3-如何实现家庭的第3选择?
《第3选择》说,需要通过“看到我、看到你、找到你、你我协同”四个步骤实现家庭的协同。
就拿我女儿毕业旅行这件事为例,我们家是这样做的:
首先看到我,从自己开始。
我们父母要摆脱受害者身份,更不要想着孩子考试前是熊猫,自己忍气吞声;考试后自己该扬眉吐气,孩子终于变成了野猫。
我们自己要在惯性的刺激和反应中插入“同理心”,不要一听到孩子的意见就条件反射地质疑、担心。
还可以幽默一把,给孩子开玩笑“难道你们准备在民宿打工穷游吗?”因为幽默本身就是永恒不变的第3选择。
其次看到你,认同孩子独特个性。
每个孩子都是有着独立天赋的第3选择。我们不要给孩子贴标签、设界限,要珍惜、欣赏、分享孩子和我们的差异。
要退一步想,孩子的方案是多么独特啊,有想法总比没想法强啊。
第三找到你,同理心倾听。
要不设任何预案地去倾听孩子。要把“发言权杖”完全交给孩子,不要打断,不要评价,不要质疑,就是让孩子完全地讲述她自己的想法、她自己的故事。
那天我们一起开了个家庭会议,女儿详细讲述了方案的全貌,原来另一个女孩是TFBOYs粉丝,于是发起到重庆毕业游打卡,其他几名都是他们平时玩得开的同学,当然都是TFBOYS粉丝。之所以住民宿是为了省钱,不跟旅行社是为了打卡更自由。
我们也开诚布公讲了我们的担心,尤其是疫情和安全问题。但我们也表达了不管孩子做什么决定我们都全力支持。
最后我你协同,方案不是我的、也不是你的,而是更好的。
孩子和同学商量、综合权衡后,决定把目的地改在上海、北京这些大城市,时间再往后推迟一下;并且经过和我们的平等沟通,她突然发现其实自己对毕业旅行并不是太感兴趣,最后决定先去社区应聘公益讲解员。
孩子说如果没有“第3选择”的沟通,她一定会负气出走重庆。而现在的第3选择真地是完全出乎我们大家之前的所有想法,是一个全新的方案。
这就是第3选择的神奇,孩子不再是我们的敌人,我们成了孩子做好的支持伙伴。其实不管孩子多大,我们都可以去学习应用第3选择。
家庭中,第3选择关注的不是公平,而是孩子的独立、家庭的幸福。
家庭中,每个人的心都是柔软的,当我们触及那种柔软时,我们就到达了一个神圣的地方。
【无戒学堂】日更第200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