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道德?普遍的解释是这样,道德是人们在实际生活中根据人们的需求而逐步形成的一种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它是一种行为规范,中国几千年来都是讲仁义道德的国家,然而社会发展到今天,道德水平却越来越滑坡,人们的道德观念起来越薄弱。为什么会这样?道德是人生下来就有还是后天培养修养而成的?怎样进行道德品质的提升,怎样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从头来认真学习一下。
道德一词的由来一般认为是在荀子的《劝学》篇中最早出现,“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礼之敬文也,乐之中和也,诗书之博也,春秋之微
也,在天地之间者毕矣。君子之学也,入乎耳,着乎心,布乎四体,形乎动静。端而言,蝡而动,一可以为法则。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这里的道德开始讲人的修养品德了,不过道德最早的阐述应该是老子提出的,它是二个不同的概念,道是道,德是德,但二者之间却有着极紧密的关系。
老子的道非常难解释,所以我们不能凭空臆想,我们用老子的原文来说明。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怠,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远。 远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25》)他说,道是一个浑然自成的物,它创造了天地万物。老子也不知道怎么称呼它,就勉强称之为“道”,勉强给它命名为“大”。“道”有哪些特征呢?老子说,它在天地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寂静无声,它空虚无形;它独立存在,永不改变;它周而复始运行,永不停息。如果还不懂,那只能恭喜你了,因为道本来没有名字,是老子勉强给了它个名。既然是勉强起的名,那称为“道”可以,称作其它东西当然也可以,弄不明白也就不奇怪了。不过既然它已经称之为道,那么其它东西如果没有“道”具备的以上特征就不能称为道了,所以“道”它又可以区别于其它任何的东西,它有其特征,也有其功用。
这个道怎么生出万物呢?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道德经·42》)简直越说越玄乎了,一是什么,二是什么,三是什么,三怎么又生出万物了?一就是统一的整体,就是说道展现的是统一的整体;二是指阴气和阳气,《易经・系辞上》说“一阴一阳之谓道”,是说阴气和阳气的相互作用才是道;三是指阴阳二气相互作用形成的和气与阴气和阳气,万物就在这种状态产生的,所以说道是万物的根源。
万物既然来自于道,它从道所获得的,就称作德。万物的本性就称为德,它的本性,它的特色是德的表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道德经·51》)是说道生出万物,而德滋养万物。它是位于道之下的一种表现方式,与道是相互依存而存在的。只有道的出现才能存在德,而道的实现途径之一也是德。
我们再看儒家所谓的道,它是指人类共同的道路,如“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2》)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论语·学而12》)等,都是讲人道。而德就是讲德行了,如“为政以德”(《论语·为政1》)、“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3》)、“天生德于予”(《论语·述而22》)等。
我们总结一下,道家所谓的道是讲一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德是讲万物的本性和禀赋;儒家的道是指人类共同的道路
是人生正途,而德则明确是人的道德品质了。可以说,我们所说的道德就是儒家思想意义上的道德概念。儒家重视的就是人的德行的修养,努力让自己成为君子、成为圣人。
孟子说:“仁义礼智,非由外铄吾也,吾固有之也”,意思是说仁义礼智之类的道德规范不是后来形成的,根源于人心,是先天固有的良知。这是孟子“人之初,性本善”的“性善说”,而荀子则提出“人之初,性本恶”的“性恶说”,他说:“今人之性,生而有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姑且不论谁对谁错,既然人的道德品质生下来有“性善”和“性恶”之说,那就说明一个人无论什么出生,他的道德水平依然要靠后天的努力和修养来保证。“性善”者继续保持先天固有良知,再不断学习行为规范和伦理教化,那么他们的道德修养程度就高,反之,即使他们有先天的良知,也不能确保后天道德水平的高上。“性恶”者即可通过学习,改掉天性里存在的“好利、疾恶、好声色”的毛病,也可达到有上德,反之,如果不学习,一直依循天性的恶,就很难达到后天道德水平的高上。因此道德要修,不是道家提倡的无为、顺自然,它要求有积极主动的意愿去行动、去努力。但二者并不相悖,儒家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日三省吾身”,是“三月不违仁”,道家则是“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通过德来悟道,实现道德的最高意义上的玄德。
儒家的理想是上位者有德,可以影响和带动百姓有德,实现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当然这没有错,可今天整个社会道德的缺失完全是因为上位者失德吗?我们不能这样说,社会道德水平的逐步低下固然有上位者的因素,但影响因此很多,比如另一个社会的文化程度不高,比如家庭教育的缺失等都会影响社会大环境的道德素质。大家都讲中国人独有“中国式的聪明”,他们可以在规则以外独辟蹊径找到不遵守规则但又不被规则所约束的途径,真的是中国人太聪明了吗?我看这些人不仅与儒家的思想背道而驰,更是与道家思想差之千里。他们学了一点老子的智慧行走江湖,暂时的成功与收获则是他们一点小“聪明”的表现,而根本不是悟道的表现。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治长20》)这就像有些人的聪明,别人不是赶不上,而是不愿或不屑,因为他们脑中始终有“道德”二字,道德虽不像法律那样严格约束,但正是这种不靠外力的约束体现了人们道德观念的有无和道德水平的高下。
我们生活在一个相对稳定和安宁的时代,时时要靠自己自觉,处处要靠自身自律,所以一个人的道德品质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迷信 “福报”、“积德”等这样的说法,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人生最大的价值就是给这个世界带来光明、智慧与温暖,而要做到这些,不就是一个人道德品质的体现吗?
努力让自己心安,努力让自己不感到羞耻,努力让自己心里充满阳光,对世界充满爱意就是我们道德修养每天必修的内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