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在杨哲老师的研究生课《当代建筑思潮与流派》上,闫树睿学长的一句话让我印象很深。大意是说“建筑学,是研究空间及空间营造的学科”。
对这句话,我的理解是:建筑的核心,是“空间”。
无独有偶,晚上读到东南大学段进老师在《空间句法在中国》这本书里的总序时,他谈到了城市规划的核心,也是“空间”。
他说,在原始社会,我们的祖先与他们的生存空间之间的关系,就是简单的“族群”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关系。非常纯粹。
后来,随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改造大自然。
技术的不断进步也使得人类群体内部的社会分工不断复杂化、差异化。
“人与其生存空间之间的关系”便逐渐从“人与大自然之间的关系”转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空间之间的关系”。
而这种变化所导致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在城市规划学科的理论研究过程中,人们的关注点,渐渐脱离了周围的“物质空间”。
城市规划开始越来越多地重视社会发展、经济建设,对空间的关照和重视越来越淡薄。
但其实,在段进老师看来,空间才是城市规划的核心。
城市规划师可以扮演很多角色,从城市管理者到决策者,再到参谋、设计者、协调者……但是真正能够让城市规划师有"话语权"和"发言权"的,是他们对"空间发展规律、空间美学原理以及规划技术方法"的掌握。
因为城市规划的核心,是“更有效、更公平、更合理地进行空间资源配置和利用”,并“规范空间行为”。
城市规划的本体,是“空间规划”。
反观建筑学,似乎也多多少少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
有些农村,至今仍保持着朴素、简单的小街小巷,一两百年,都是如此。一栋栋房屋自由、安静地坐落在那里,村里的小路高高低低,曲曲折折。从里到外,散发着醇厚的“乡风”和“乡气”。
大城市里,却拔地而起一座座高楼。大台阶、超高层、宽阔的大道,彰显着经济建设的成果,弘扬着我们的"民族自信心与自豪感"。
其实,我个人是觉得,这些都没有什么对错。
就像沙坡尾的双子塔,总让人联想到“权力”和“欲望”,但是双子塔脚下的商场,不也成为了市民们、同学们爱去溜达的地方吗?
但是,建筑,城市,归根到底,是人们栖息的场所。
空间,便是我们所栖息的地方。
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是如此,那么立身处世呢?
我们是不是也更多地把注意力放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放在了"我们与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上了?
据说,很多人自杀,是因为感觉这个世界跟自己没有什么联系。
我能感觉到那种无力和绝望。
但是回过头来想想,我们心灵所栖息的那个空间,是不是被忽视了呢?
如果心灵一片荒芜,即使外表再光鲜,也不过是一片死城,不是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