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圣贤书友会简书原创谈古论今简友广场
(37)故事里的《诗经》-旄(máo)丘

(37)故事里的《诗经》-旄(máo)丘

作者: 笑之瑳 | 来源:发表于2023-03-29 21:45 被阅读0次

《旄丘》是《诗经·国风·邶风》中的第十三首诗,是一些流亡到卫国的人,希望同姓诸侯救助而终归失望的哀歌。此诗把一个等待期盼的心理,层层递进,刻画得出神入画。


她,是卫侯之女,为政治联姻,嫁与黎国庄公,人称黎庄夫人。

很不幸,她的国被北方的草原民族所灭,她和夫君黎侯一起逃亡到她的娘家-卫国。

此时,她的父亲已过世,卫国的君侯换成了她的亲哥哥,朝堂上的大大小小的官员,不是她的叔伯兄弟,也是与她家有千丝万缕联系的亲戚。

她和黎侯得到亲兄弟最高规格的接待,但这不是她想要的,她要的是卫国能助黎侯一臂之力,帮助他们复国。

她和黎侯多次与兄长斡旋,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而兄长却与她打太极,说过了春耕就出兵;夏天到了,兄长说夏季兵士易患瘟疫,不宜出兵,待秋收秋种结束;冬季来临的时节,兄长道天寒地冻,更适合善骑射的草原民族出动,怕卫军出师不利,偷鸡不成蚀把米,救不了黎民反而害了卫人。

就这样从春到夏,从秋到冬,她和黎侯常常到郊外的旄丘上,遥望西北,那里是黎的故土,那里有他的黎民。他们带着希望,怀揣着梦想,看那旄丘上的葛藤越来越长,藤藤蔓蔓纠缠在一起,一年过去,不见卫侯出兵,她不免心有丝丝怨意,但又心存奢望,找理由自我安慰。

我的叔伯兄弟啊,为何让我等那么久,是为了联络盟国参与吗?我是你们的亲姐妹,你们不会抛弃我,迟迟不肯用兵,肯定有你们的难处。

一年又一年,卫国权贵们着狐裘,穿华服,趾高气扬地从他们身边走过,她能敏锐地捕捉到那些朝堂上大臣们鄙视的眼光。而随她一起流亡来的众黎国大臣,衣衫破弊,凄凉萧索,却得不到卫国群臣丝毫的同情心。她越来越感到卫国无意救援,她失望,她焦燥,她不安。

她又一遍遍求助于众兄弟,她的呼救他们充耳不闻,只管歌舞笙箫地吃喝玩乐。她真正认识到自己的卑微和渺小,寄人篱下的不堪,她绝望了,她愤怒了。

愤怒的黎庄夫人站在高高的旄丘上,面对长空,发出了对卫国君臣的失望哀歌:

旄(máo)丘之葛兮,何诞(yán)之节兮?叔兮伯兮!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必有与也。何其久也?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匪车不东。叔兮伯兮!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流离之子。叔兮伯兮!褎(yòu)如充耳。

旄(máo)丘:前高后低的土山。

诞(yán):通“延”,延长。

叔伯:本为兄弟间的排行。此处称高层统治者君臣。

蒙戎:毛篷松貌。此处点出季节,已到冬季。

尾:通“微”,低微,卑下。

褎(yòu):耳朵的华丽装饰。

充耳:塞耳。古代挂在冠冕两旁的玉饰,用丝带下垂到耳门旁。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

旄丘上的葛藤啊,为何蔓延那么长!卫国诸臣叔伯啊,为何许久不相帮?

为何安处在家中?必定等人一起行。为何等待这么久?其中必定又缘情。

身穿狐裘毛茸茸,乘车出行不向东。卫国诸臣叔伯啊,你们不与我心同。

我们卑微又渺小,流离失所无依靠。卫国诸臣叔伯啊,充耳装作不知道。

写在题后:

此诗作者虽然寄人篱下,但诗意从委婉地询问口气到直指卫国统治者不同心同德的嘴脸,写得很有骨气。

再有骨气又如何,现实是:弱国无外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37)故事里的《诗经》-旄(máo)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iqqd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