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1705029/9684d8602063b443.jpeg)
8月29日,周二,晴,22-24度
老子与家庭教育
这两天读《老子》,又常在几位来往密切的简友文中读到子女教育。我发现现代心理学关于家庭教育的理论,与老子是相通的。概而言之,就是老子所说的“处无为之治,行不言之教”。
董平先生说:老子《道德经》,包括道和术两个方向。其言“道”的目的,是为治民之“术”做前导性辅垫,即是要把“道”转化为“术”。庄子继承了老子的“道”,却最大程度摒弃了老子的“南面之术”。而由“道”的本根观念发展出独特的“生命哲学”。而韩非子,则特别阐明发挥了老子之“君人南面之术”的维度,成为先秦“主术”的集大成者。所以,司马迁写《史记》时,将老子、庄子、申不害、韩非写入一部列传中,老庄之道,与申韩之法,都原本于老子。
我们日常理解中,老子是出世之学,孔子是入世之学。其实孔子与老子在“无为之治”上的主张是一致的。儒家虽然主张以“礼”为治。但“礼”最本原之义是指天道之自然秩序的社会化或人道化。“礼”承载了天道本身以“三无私”(天地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为实质的公平正义。这也就是老子所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儒家要求统治者“道(导)之以德,齐之以礼”,德是统治者以自身德行化人,即不言之教。礼,前面说了就是依天道行事,即无为之治。其产生的效果是使民众“有耻且格”,使民众基于德性与自我尊严的内在发现而使其行为归于正义,也就是使民众成为“自治者”而非“被治者”。
现代心理学也是倡导不干预的鼓励式教育,其目的也是为了培养孩子的自治能力——自我决定、自我管理、自我负责。这与老子无为而治的目的是一致的,但我所读到的“鼓励”却存在两大问题:
一是侧重于鼓励孩子“躺平”。这里所说的“躺平”是指不对孩子提过高的要求,以免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甚至故意提些“无要求”的建议来缓解孩子的心理压力。这种鼓励有时会产生逆反效果,孩子反而会主动提出要“向上爬一爬”的抱负。交流到这儿可以说是完美的“无为之治”。但接下去,孩子说想健身、想…等开始实施”向上爬”的计划时,父母却劝阻道,赶紧先歇一歇吧。这明显是”宠爱”情绪流露。我觉得要求孩子“歇一歇”与“赶一赶”一样都是父母的意志,都是对孩子自治的干预。孩子有自治的计划、决心,应支持、鼓励其实施。之所以前面不逼其赶一赶,现在却劝其歇一歇,还在于教育的目的不清晰,于是成了“讨好”。
二是不分良、恶,统统鼔励、满足。孩子经济独立,是其人格独立的基础。一个人走上工作岗位后,其收入若能满足生活必需品的开支,就没有理由再伸手向父母要钱。父母也没必要贴补,供其不合乎收入水平的高消费。当然偶尔发个红包、为他买件衣服,援助点旅费等锦上添花、调节情感氛围的事不算其内。我所指的是每月固定让父母贴补,还认为理所当然,甚至有人死赖家中啃老。我觉得这种在经济上无条件满足孩子就不是“鼔励”,而是在豢养不能自立的巨婴。
心理学至今都不能让我信服,可能就是因为它只是提供了一堆实战的技术,却没能讲清楚“其所以然”的道理。所以,我只看到一群邯郸学步的人。但话又要说回来,觉是一时,悟需终身,明白道理易,转化心智难。该鼓励时鼓励,该沉默时沉默。一个温柔慈祥的母亲,也要让孩子感受到她内心坚韧的原则。所谓外圆内方,这“方”不可失。
单位里来了位新疆挂职锻炼的干部,维吾尔族人。中午来图书室,说对书法感兴趣,就坐下跟我们学。
本周带孩子,干不了啥事。争取:
1、读完董平《老子研读》。
2、练习站桩。
3、上完马如箭魏碑课笔划部分的课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