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分钟语音分享:(233字)
你说的话能给你加分吗?
不知道,你是不是注意过一些聊天的场景,当有朋友问你,看的电影如何时,你会说“喜欢这个,不喜欢那个”。
常常这样说的人,是运用了分别心,而不是辨别力。而这个世界需要的是逻辑清晰的人,要例举,1,2,3才能让人信服。
又比如,最近订阅号改版了,新媒体圈里一堆人吐槽“烦死了,怎么又变了“。
微信大平台不会因为我们的抱怨而改变,我们能做的,就是去找出这种差异,然后做出相应改变,摸索出新的套路来。
貌似不经心的一些话,投射出我们内心的一些消极,逃避想法。因此,当你,每一次和朋友交流时,请多想想,这句发出去的话能给你的标签加分吗?
知识付费产品前言及第一章感悟
001 推荐语写的很出采,推荐人陈春花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循着这个线索,我去找了一下这个推荐者简历。哇,是个女的,她是集教授、企业家、作家于一体的传奇女性。
现任北大国发院BiMBA商学院院长,她在专访里谈到,对她影响至深的三本书,分别是:居里夫人的女儿所写的《居里夫人》、林语堂先生的《人生的盛宴》以及彼得•德鲁克先生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看过其中两本,下次也再找另一本来看。
为什么说她的推荐语好呢?她清晰的分析出,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既渴望知识又应接不遐?
进入不确定时代
迭代加快,不断出现新增知识
认识盈余,选择障碍
时间稀缺
对知识验证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五点印证了我在分享时的观点,喜欢一个事情,是要说出原因的,有辨别力的奇女子就是不一样。正因为有这些原因,会让我们滋生出深深的焦虑和黯然的孤独
然后看作者讲,你真的拥有知识吗?我同意作者的观点,知识付费产品的角色有学习者、产品设计者及知识IP,但我不太同意,它把知识付费产品叫做半产品?如果是半产品,为什么这本书的名字不改成”知识付费半产品“呢?那半产品和产品又有什么区别呢?
在百度中搜索到半成品定交,半成品是指已经过一定生产过程,并已检验合格,但尚未最终制造成为产成品的中间产品。而我们的知识付费产品,是检测合格的,可以交付的产品,只是用户有没有投入时间去学习?
但这不是标准呀,你交付书,交付一个电影,甚至交付一个游戏产品,产品的价值都不取决于产品本身,而是决定于人呀?
所以这是我对这本书概念的质疑。
同理心--梁宁思维第3讲
听梁宁老师的第3讲,是听过次数最多的,但今天再次听,我突然觉得我没有真正了解同理心是什么呢?她在同理心这个模块里讲情绪中的愉悦和不爽。同理心就包含这些吗?在我原有的想法里,同理心是要多了解用户怎么想的,站在用户的角度去思考,采取相应的行动,而不只是从情绪上去理解他们。
循着这个,我又去找资料。同理心译为“设身处地理解”、“感情移入”、“神入”、“共感”、“共情”。泛指心理换位、将心比心。亦即设身处地地对他人的情绪和情感的认知性的觉知、把握与理解。 主要体现在情绪自控、换位思考、倾听能力以及表达尊重等与情商相关的方面。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孔子就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是同理心所说的,要做到“推己及人”: 现实生活中常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强调的也是同理心。无论在日常工作还是生活中,凡是有同理心的人,都是善于体察他人意愿、乐于理解和帮助他人的人。
信任关系来源于同理心,要建立信任关系,就要在人际交往中逐步体现出自己的同理心,并以此证明自己是值得信任的。这是一个长期的不断深化的过程——你对别人越真诚,越善于倾听、体谅、尊重或宽容别人,别人也就会越真诚和信任。如此继续下去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后,人与人的交往就非常顺利了。
所以,同理心不仅是为了理解别人,也是让别人理解自己。 拥有同理心,亲密关系才得以建立,反之,传送与接收同理心的神经线路会短路。
那同理心的应用范围是哪些呢?除了在单位,家庭、客户等等都能运用。所以这才是梁宁老师为什么单独设这个模块的原因吧。
朋友圈干货
“先干起来”,你就已经干掉50%以上的竞争者
一位国内有名的小说家来学校开讲座。
提问环节一位观众问:普通人应该如何成为一名小说家,当我们的经济收入无法支撑理想时,应该如何平衡?
小说家给他的答案是这样的:
“今天回到宿舍,打开电脑,双击一个叫word文档的东西一敲下第一个字,你就已经是小说家了。”
这句话很简单,简单到深刻。
那些我们所认为的遥不可及的东西,其实离我们无比之近。
那些我们以为要百转千回才能望见的路,其实随时能被我们踩在脚下。
只要你做了,无论成败,你都是有巨大收获的。
微信订阅号改版,应该怎样看,以及你应该有怎样的思维
1.变化不都是坏事,根本不用嗷嗷叫。一万次重复的叫唤比不上一次实际的数据分析有
效果。你觉得对你有影响,你回去分析你的
3.不要指望给你变回去。你算老几?你的意志根本没用。适者生存,最好的应对方式就是去拥抱变化。
--FENNG的主题 来自微信公众号互助小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