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3~2.9
最有成就的事件
休闲娱乐
- 坚持玩游戏,并在玩游戏的过程中找到了一个学习和游戏的平衡点,能够同时支撑着我去实现内在自我对想要的表达,以一种没有纠结和低内耗的形式进行
这对于我而言,是相对于之前的一个很大进步。
之前:每每面临“想要去玩”和“还有好多目标等着我去实现”,我都会先快速而认真的投入一定时间去体验玩的过程,感受到的是这个游戏让我去达成目标而带来的强烈吸引力的动力,而这种充满向往的去实现游戏目标最终获得自我感觉上的成就感是一种心灵上的内在驱动。这个时候我是很想在去玩下去的。(追求中不断走向向往目标的山峰,是一个美妙的过程——成就感获得)
但每当这个时候,我总是在快速体验游戏的过程中意识到,这个过程中是需要时间投入的;而与我其他领域想要去完成的目标相比,这种时间的投入又是不值得的,即使它能给我带来成就感,但需要付出我的时间、精力,而我又必须把精力、时间为我认为最有价值的目标去投入。这个时候,我通常会感受到莫大的纠结感、烦躁感,然后就是以一种强行卸载游戏试图去解决内在自我矛盾的根节。
当然大多数时候,我都能在忙碌的那几个月里彻底和游戏断绝来往。但是,每当再次有闲暇时候来临的时候,再去玩这个游戏的念头就甩也甩不掉的充斥的在我的脑海里。直至又开始这个游戏,然后投入大量时间后,当自我觉察到再不能继续玩下去的时候,又像前面那样和它说拜拜。
这种反馈机制让我很无语,而这次,我尝试遵循着内心的声音,但同时又试着在玩游戏的过程中再投入一个学习的位置,让我找到玩和学习中的一个平衡点。
而当我真正这样坚持了一个礼拜后,现在反思起来,我知道了我在尝试去破除一直根深蒂固存在与内心的内在信念,或者说自我偏见。
1.只能玩或者学,否则什么也做不好。
(或者说我一直把不去玩,当作一种抵抗“实现目标带给自己的”压力感;或者说脱罪(随意归因),只要我不去玩,就能离学更多有更多的可能、机会。实际上,这些都表明着我对实现这个目标的不自信,我认为只要我不玩,才多一些机会、可能去实现目标;否则,就一定会没有结果)
------
2.为了真正实现我想要的目标,我必须放弃一些看起来不那么重要的东西。
(之前,我一直站在单向的维度看待我想要的东西,那么,什么是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它的答案是什么?如何去看待?而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形成的假设就会形成我接下来决断的依据。如果一开始的假设就有问题呢?那么我以为的最优解是否还是呢?)
----
3.做每件事情都必须投入全部的精力才能做好一件事。——对这个信念的颠覆,或许这才是这次破局和形成长期的复利主义的关键吧!
(我一直都知道二八定律的,它不仅仅是20%人占据着80%的财富的规律,它更是能够解释很多现象的本质规律。例如,当我们面临着一些要做的事项的时候,我们必须拿出80%的精力去做那真正重要的20%的事情;不是每一件事情都一样的重要,我们必须学会有战略的取舍,有战略的去学习。
但是我一直固有着一个信念就是:对待我想要的去做的事情,我一定要拿出全部的精力去保证做好,达成我期待的高标准。否则我宁可不做,要做就做最好。对于主观世界而言,这的确是一个很好的自我驱动的信念;但我不可能只活在主观的世界里;当这种做事的信念,遇到客观世界的时候,悖论就会出现了:高标准(【质量】)意味着更多的【成本】(精力)投入,而我又要保证做的事项【范围】不变,保证截止时间(【进度】)不变。那肯定是不可能的呀,又想要高标准,又想要每件事都做好,还又保证不逾期,这怎么可能啊?——而这就是我之前一直觉得自己没犯,却一直无意识中禅房,且存在内心信念中的认知偏见。
>那么?20/80法则如何在这个过程活中破局呢?
答案:本质是边际成本
与我而言,我的解决思路:
```
朋友和家人
- 推荐母亲去看混搭大学王东岳老师的思想之思想课程和梁东徐文兵对话《黄帝内经》的音频课,引入一些精品课程
- 教练姐姐去形成系统化思考的思维模式
自我成就
- 开始收听薛定谔的北大经济学课
- 听吴伯凡认知方法论
##对我改变最大的事件
母亲与我和姐姐的谈话,我不争气的在正月十五这一天哭了
##本周复盘
时间:
记录方面
哪些需要记录
哪些不需要记录
哪些是能够得我带来有效价值的记录
对于本周的事件开销我的一个内心感受
##changelog
2020-02-10 22:51:58 书写人:SIQI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