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年轻时,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成的婚。两个村庄离着不远,平时两家的情况,互相也早有耳闻。所以媒人一说也就成了。
成婚前,父亲在京做事,母亲在家帮助父母亲操持家务。订婚后两家就着手准备婚事,男方找人查黄历定结婚的日子,定好结婚的日子,紧接着就差人给亲戚朋友送喜帖;女方家抓紧准备嫁妆,迎门柜,大衣柜以及两旁的坐柜是必不可少的,得赶紧找人定做。姥爷亲自出马,到柜铺选材料定款式颜色。最后定的是一个两节大躺柜,一节迎门柜,两个小柜凳。颜色全要白板漆三道脱出后大红的。
随着婚期的临近,女方的针线活也得抓紧时间做,真丝旗袍就有棉夹单的三种,全是手工活,盘扣沿边,一丝不差。绣花鞋有黑面绣红花配绿叶,粉面绣浅绿叶配黄花,豆青面绣粉花浅绿叶。得找手不爱出汗的老艺人来做。做成之后,得和没着过手一样的干净。
结婚的前一天,是女方送嫁妆的日子。上午女方派人到男方村口打探,看到男方的崔装饰盒(第一层是一块猪肉,第二层是馒头,第三层是粉条)出了村口,就赶紧回来报信,女方接到信后,马上叫送嫁妆的出发,大车拉着躺柜在前,后边依次是迎门柜,两只坐柜,一对插掸子的瓷瓶,大小镜子,梳头盒,针线盒,铜托盘和暖壶,脸盆等。剩下的放在催装饰盒里带回来(催装饰盒的东西女方家全部留下)。
晚上,新郎坐着四人抬的蓝布轿子,后面跟着接新娘的红色轿子,还有女接亲和男接亲的两辆轿车,来到女方家,男接亲的车上坐着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女方家得给他红包他才下车,有嫌少不下车还得加钱才下车的。
新郎和接亲的在女方家,吃喝到天明,才接了新娘和送亲的返回家拜堂成亲。
到了男方家,新娘下了花轿,踩石板过马鞍,进堂屋拜天地,男左女右面向里先拜天地,后拜父母,夫妻对拜。结婚仪式就算结束了。进了里屋上炕盘腿坐在了炕的里边,不能坐门口这边,老理讲:坐这边是坐在了婆婆的嗓子眼上了,婆婆不高兴。
母亲在家听老人讲,结婚第一天得将窗户纸捅个眼,以后受了婆婆的气,有出气的地方。就在外人不注意时,挪到窗户边用指甲将窗户纸捅了一道缝。
结婚第二天,要到祖坟上拜祖宗,据说:谁先磕头谁先走,两个人谁也不先磕。跟去的人催了好几次都不管用。是一个路过的街坊冲着他们说:男孩先拜,就这样父亲先拜的。
第三天,是回门的日子,早饭后,新郎新娘坐着轿车,车上还有一个小男孩跟着一起去。到了女方家,来看热闹的人们开始斗姑爷,有的将新郎的帽子围巾藏起来,然后向新郎要赏钱,得到赏钱大家就买烟糖或糖葫芦。大人孩子嘻嘻哈哈一抢而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