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无数次的向我身边的人推荐《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我看了一遍电子书,然后又在跑步的时候听了一遍。
这本书很可能因为书名,被误认为是心灵鸡汤类的书,然后被很多人错过。
其实这本书主要是介绍阿德勒心理学的思想,涉及很多反常识的内容,读完有点小震撼。
阿德勒坚定地否定佛洛伊德的原因论,我们常常会听到各种原生家庭对孩子成长的探讨,将精神创伤归咎于过去的经历,但是阿德勒提出了目的论。
无论之前的人生发生过什么,都对今后的人生如何度过没有影响。我们会从经历中发现符合自己目的的因素。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还有“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人越得到别人的表扬就越会形成自己没能力的信念。”等观点,都是和平时我们听到的不太一样。
以哲人和青年的对话展开,越是读到后面,青年要提的问题,正是自己想问的,由远及近,抽丝剥茧,不断接近并解决青年的疑惑。
现实中很多父母把人生的所有关注点都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能按照自己理想的方式去发展。最后父母心累,孩子也不开心。
书中提到人际关系的起点是“课题分离”,终点是“共同体感觉”。
所谓的“我是为了你好”是父母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拼命寻求认可的人也是极其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如果别人夸自己的孩子成绩好,懂事时,这时得到外部认可,父母感到骄傲,觉得就是自己的功劳。
但是父母有自己的人生课题,孩子也有自己的人生课题。父母要做的不是强迫孩子听自己的,而是像这句话说的:可以把马带到水边,但不能强迫其喝水。
另外谈及人生的计划和目标,我对有些观点持保留意见。
当然,我同意人生中最大的谎言就是不活在“此时此刻”。
纠结过去,关注未来,把微弱而模糊的光打向人生整体。
曾国藩曾经说过: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未来不迎。认真过好每一个刹那,没有什么必要令其过于深刻。
人生本来也没必要一定要深刻啊!
最后关于人生的终极难题是: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这种问题挺难找到答案的,一定要有答案吗?也未必吧!
书中提到阿德勒的回答:并不存在普遍性的人生意义,人生的意义是自己赋予自己的。
感觉等于没说,但又确实没法给一个作为常识来讲的意义。
无论过着怎样的刹那,都会有人喜欢你,有人讨厌你。讨厌你是别人的人生课题,你无法干涉。做一个能够自我接纳的人,是我们自己的课题。
自我接纳和自我肯定是两个概念。
比如你辛苦准备了考试,但是只考了60分,你鼓励自己,你的实力是可以考80分的,只是这次没发挥好。这是自我肯定。
但是如果你坦然接受这次考了60分的你,虽然是个糟糕的结果,但是努力找原因,然后朝着下次考试努力。这是自我接纳。
要做到确实很难,生活中我们习惯性的说“要不是…我肯定能…”,其实都是在找借口,因为我们无法接受那个不能的自己。
学会自我接纳,学会无条件地信赖别人,学会对他人做出有价值的事情,每一样都不容易做到,所以生而为人很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