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恋心理学婚姻育儿谈谈情,说说爱
被“门当户对”的“棒”打了鸳鸯?论门当户对的婚嫁观的局限性(不合

被“门当户对”的“棒”打了鸳鸯?论门当户对的婚嫁观的局限性(不合

作者: 都悦 | 来源:发表于2018-01-30 12:00 被阅读98次

    门当户对,从最近我看到的中国婚姻制度的变化过程方面的资料来看,从古代追溯到秦汉,周朝,都开始出现上层社会重视的门当户对的婚嫁观。这个门当户对,言简意赅的讲,就包括几个方面:家室地位,家庭财富,本人相貌,才能和品德等。尤其强调前两项,是门当户对的核心和基础。本文要反对的,也仅针对前两项:家室地位,家庭财富。

    被“门当户对”的“棒”打了鸳鸯?论门当户对的婚嫁观的局限性(不合理性)

    而这个门当户对的观念,就这样在中国延续两千多年,直到当今社会,我们50, 60,70 一代的人的头脑里,对此观念还有着很深的固着,尤其是那些客观上处在权势和经济地位上层的人群,而他们这一辈人,也会把这种观念向下传递,到80,90,00 一代。观念的传递,尤其是这种根层上的文化的传递,足以影响我们每个个体生命幸福的文化观念,是否真的有其巨大的合理性呢?换句话说,门当户对的婚嫁观,在当前时代的局限性和不合宜性是什么?为什么这个应该成为我们当下时代人要摒弃的婚嫁观?接下来,我就试做论述。

    我以为,门当户对的观念,其实从一开始出现,就有非常大的不合理性,但是这种不合理性,其实被另外一个基本事实所消耗和平衡,即教育的普遍性。在古代社会,最初秦汉,周朝,知识分子并不多,而在检测双方的匹配性上(我们现在都知道核心在三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观念和思想是最为重要的考虑。假如不考虑门当户对,让两个青年自由恋爱,其中一个作诗写信,另一个可能根本get不到任何点,这种恋爱真是 “尬恋”。而这时候讲求门当户对的意义,就在于双方教养匹配,彼此说话沟通能够容易和平等,对婚后关系的巩固,这是最为基础和重要的一点。

    被“门当户对”的“棒”打了鸳鸯?论门当户对的婚嫁观的局限性(不合理性)

    那为什么古代合理,到当下时代,2018年,这个中国传统的文化观念,就不合理了呢?分以下几点论述:

    1,教育的普及化。我们刚在论述古代的门当户对婚嫁观的设立依据和合理性上,首先提出的就是教育的少数化,贵族化。而在当下时代,我们的9年义务教育,以及高中教育,大学专科和本科教育,硕士博士教育,海外出国留学教育,非常丰富和发达(尽管相对于这个巨大人口基数来看,大学本科资源的数量,尤其是质量明显不足),即我们一般人群的大学受教育数量,如果我们不在大学本科继续区分大专,一本,二本,三本的话,也比古代的时候高了很多。在这样的教育现状下,我们再不能说两个人不能够作诗和写信,因为识字写字是当下人最基本的技能。

    2,自由恋爱的真理性检测能力。假如我们让两个受过教育的青年,以自由恋爱的方式结合,这实际提供给他们最好的检测他们之间匹配度的机会,如果没有任何外力逼迫他们必须要立刻结婚的条件下。因为我们知道,古代的门当户对还有一个意义,就是要在双方交往时间不多,甚至有些没有交往的情况下,定下终身。那门当户对就保证了婚姻持久的最低限度的安全性和可靠性。那随着时间,这两个青年,就会在相处中彼此了解优缺点,观念的差异和相似性,还有三观上的差异,从而在现实生活中,工作的抉择,结婚的年纪,生育的年纪等,对一系列重要的挑战展现他们的匹配度和抗击能力,相互扶持和支持能力,这是一个我认为最为自然,也是最为真理性的婚嫁条件的检测环节。

    但这里有一个点,就是双方最初结合的年龄,如果从我的角度看,由于中国正式教育体系里,缺少恋爱方面的基础知识普及,就导致当下中国青年在性生理系统发育成熟时,相应的与异性交往的心理和知识储备跟不上,就导致一个非常奇异和应该感到羞愧的现象,即16岁男女,还仅仅被限制在唯一的学习领域,与异性的交往,要被严格限定。我们有一个最具讽刺意味,但是却曾一度直到现在依然被作为一个公理性的盾牌的词:早恋。 这个词的产生,就是非常滑稽的,在中国,早的定义不是根据人的生理自然发展来决定的(而这恰恰本应该作为最为自然和真理性的依据,也是最贴合人性的依据),早的定义是根据你所处的教育阶段,大学以前,都是早!

    所以,当下时代的父母,应该是70后,80后一代,如果自己的子女,在16岁谈了恋爱,我们首先要做的,不是一个无知的“早恋”标签贴过去,跟无知的教育系统里的老师们一样,忽视人的客观生理发展规律,忽视由生理发展所引起的对异性好奇和关注,喜欢的心理活动的产生,而是首先平和的跟孩子沟通,肯定他的生理心理的成长,因为这种成长,他才有需要,有能力去体验这种对人而言更为高级的情感活动,心理感受。在肯定之后,要平和沟通,了解他的恋爱发展状况,看是否有一些肢体接触或者性相关活动。

    第三,就是找到好的书籍和影视资料,普及给16岁的孩子,最为基本的他自身的生理构造发展现状,以及接下来的可能变化,以及异性的相关信息,包括性交等基础信息,姿势,事前准备,事中注意,还有事后注意等,这方面做的好,给我印象较深,或者也是对我曾经有过很好启发的,是中国著名学儒,哲学家,中国第一部宪法(1954)起草委员会顾问梁漱溟先生,在对孙女的教育中,16岁时送她一本有关人体生理构造和性相关知识的书籍,名字我大概忘记了。这时候父母不应该过于担心和焦虑孩子恋爱的问题,这时要做的,是帮助孩子了解生理基础知识和恋爱交往的一些基本原则:真诚,信任,相互支持和鼓励,要相信,一段好的感情,实际是相互促进和成就的,还有就是平衡好恋爱和学习的关系。

    很多家长担心早恋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恋爱一定影响学习。其实并不是,恰恰相反,你越抑制孩子的恋爱行为,可能才是造成最大的负面影响。很多孩子,在这个点上,被无知的家长强压而废掉或心理扭曲。

    3,每个个体人的自我决策理性。在管理心理学中,我们有一个人性假设,即在管理活动中,我们需要对人的基本属性做出规定,才好在其上建立理论架构对其进行有效管理,提高绩效和生产力。其中有一个假设就是自我决策人(理性决策人),即相信每个人有在具体事务中,根据已获得的所有信息,去做他自己认为最优的选择。该选择即是对他个人和企业最为有价值的。而我们在自由恋爱中,我们会不断根据对彼此的了解,来形成自己的决策,她是不是足够适合我,她有哪些缺点我可能无法长期忍受,她会坚定不移的支持我,信任我吗?等等。

    所以,长辈拿门当户对,来堵塞自由恋爱的双方,实际是非常幼稚和无知的,即他们是不尊重其的理性和自我决策能力,换句话说,这是一种由于年龄和阅历积累形成的盲目自信,而这种自信的使用却恰恰是在最不应该使用的领域:爱情和婚姻。为什么?原因很简单,那些婚姻5年,10年,有过一次失败,到N次失败的人,企图用自己的阅历来告诉别人什么是真爱,什么该结婚,这不是很荒唐滑稽的吗?即便是一个婚姻幸福的人,也不应该拿门当户对的理由,去堵塞自由恋爱。尊重其自我决策的能力和理性,尤其在感情和婚姻的领域,而不是拿自己的年龄优势和阅历优势,甚至是当前的婚姻幸福优势(可能仅仅短暂)来施压别人,这都是一种无知,都是一种对一个人的自我决策能力的不尊重。

    4,父母一辈本身的婚姻和情感创伤影响。因为,可能50,60后一代,年轻时大概是在70,,80年代,文化大革命结束,自由恋爱重新复苏,而他们到现在,很可能经历了婚姻的失败,感情的痛苦,所以当他们的孩子在成长长大,就会反思当初没听他们父母的话,选择一个门当户对的人(文化观念强大的代际传递性,细微,悄然),所以就会重提这个观念:门当户对。实际就是想让子女避免他们感情和婚姻曾走的弯路。而这恰恰是最为可悲的,因为感情和婚姻,本就不可迁移经验,只能是具体人,具体看。

    这种拿个人情感经验经历,无意识或有意识强力阻碍子女自由恋爱自由结合的,都是一种病理态的行为和思想,很多可能是无意识的,他们只是觉得这样对子女最好,却忽视了他们发出这样的声音的最根本目的,实际是在释放自己压抑多年的婚姻或感情痛苦,仅此而已,所以是一种极其自私的有意识或无意识做法。这样的父母群体,该觉醒了。

    综上,我认为,门当户对在当下时代,是不应在被任何人拿来当一个所谓公理性盾牌,来阻碍自由恋爱的结合。我这里所说的,并不是说他人不可以提供某些方面的建议,我这里想要反对的,只是门当户对这四个字传递的中国传统婚嫁观的死板性和不合宜性,只要在经过一定时间充分面对面的互动,交往,了解(通常这样的时间越长,了解越充分,婚姻的决策依据就越充分。),相信他们有能力做出他们想要的婚姻理性决策,以及有准备承担他们婚后可能出现的各种挑战和困难。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被“门当户对”的“棒”打了鸳鸯?论门当户对的婚嫁观的局限性(不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kzq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