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做这个是两年前,妈妈五十九岁生日,黑哥订了几只炒鸡,我蒸了两锅南瓜馒头,当天给妈妈送去了一只炒鸡和一包馒头,也给二丫送了同样的一份。
大宝一天写作业的动力就是“晚上有鸡吃喽!” 竟然激动地说成“王小鸡”,笑得老母亲花枝乱颤!终于等到下午,千呼万唤的炒鸡来啦!黑哥说“王二小”炒鸡……
这爷俩!人家叫“王小二”,王小二啊!
吃了两顿,还剩下好多。某次黑哥提起有个小学同学(女的)晒出自己做的玉米面贴饼子,把他馋的啊!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表面不动声色,暗地里早已摩拳擦掌……
我还就不信了,别人胖十斤,我能胖五斤?好像咱家伙食不行是的。
没做过又如何?世上无难事,就怕吃货较真儿。
玉米面只有一点儿了,掺上面粉呗!揪得太大了!高估了我的炒锅……
当时黑哥吃得眉开眼笑,大宝已经在预约下一顿了。
没想到,一隔就是两年!
这周末,黑哥杀了一只大公鸡给我们改善伙食,怕一锅煮不下,贴心地分成两包。卖家还赠送了两袋炒鸡料,手又痒痒了,地锅鸡来一波?
上次做是用的现成的炒鸡,这次自己做。主要食材就是三黄鸡或者公鸡,配菜是一个土豆、两个青椒,碗汁儿是一勺老抽一勺蚝油两勺生抽两勺料酒(根据食材多少酌情增减)。
再泡一些我珍藏的红松蘑——年前黑哥的一个客户送的,还有一袋黑木耳,已经吃完了。
第一次吃,不知啥味道?开袋,一股奇特的香味儿……
黄冰糖炒个糖色,小火炒出焦糖色,倒入鸡块翻炒。鸡块我没有焯水,洗干净就好,总感觉焯过水的鸡和肉显老。
葱姜蒜八角香叶桂皮搞里头!加一勺黄豆酱,能吃辣的可以换成郫县豆瓣酱,倒入碗汁儿,泡发好的红松蘑也加进去,翻炒出酱香味儿,倒入没过食材的开水,炖十五分钟左右。
加入土豆块,少许盐,尝一下味道可以就不用加盐,再炖十分钟。
制作烀饼子的面团:有用玉米面的,有用面粉的,我用的是二合一。加一点盐,和成软硬适中的面团,松弛十分钟。
我连硅胶垫和擀面杖都没用,直接在盆里就操作了,揪成小剂子揉圆,放在水里浸泡十来分钟,不要动它,不然就成洗面筋了。
泡了水的面球不粘手,直接拍扁,拉扯成长面片贴到锅边,或者平铺在鸡肉上面,中小火焖十分钟。
贴的时候全程小火,或者干脆关火,以防受热不均匀。
出锅前加入青椒块,再来些大葱,翻炒几下就可以出锅。
可惜饼子有些偏大偏厚,没有突出薄而不透的特点,可是很好吃啊!筋道有嚼劲儿,尤其是浸在汤汁里的饼,太有味儿了!
由热卖的地锅鸡,衍生出了地锅鱼,地锅排骨……套用一句话:“学会这一种做法,你就可以地锅全世界了!”
炖菜很多人都会做,而且各有绝技,不好做的就是地锅四周贴的饼子。在外面吃地锅鸡,鸡能剩下,饼绝对不会剩下,甚至一锅还不够,还要再贴一锅。
类似的还有剁椒鱼头里的宽面,感觉比鱼头还好吃!
地锅菜的特点是汤汁较少,口味鲜美醇厚,饼借菜味,菜借饼香。
贴在锅边的饼结有硬痂,香脆可口,下面浸了菜汤的,有浓郁的汤汁味道,软糯筋道,一块饼上面两个味道,具有软滑与干香并存的特点。
鸡肉软烂入味,香气四溢,很少做如此硬菜的我,从大男人和小男人的表现来看,这个鸡烧得相当成功啊!一铁锅,一顿干上了……
征求众食客的建议或意见,以便下次改进,黑哥说葱放少了,人家是在配菜里找鸡肉吃,我们是在鸡肉里找配菜吃,家里就一棵大葱,我当然得省着用了!
大宝嘴里塞得鼓鼓囊囊,黑哥调侃他:“你抽空说两句?” 逗得我们哈哈大笑。小皮蛋子大声说“不用改进,这样就很好吃!” 虽然有彩虹屁之嫌,听了还是很受用。
自我总结:红松蘑稍微有点咸,下次可以少放盐或不放盐;多放一些大葱,还可以加些彩椒更好看;不要放土豆了,焖饼子的时候非常容易粘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