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范雎曰

作者: 眉间山川 | 来源:发表于2018-07-18 09:17 被阅读25次
战国策―范雎曰

原文
范雎曰:“臣居山东,闻齐之内有田单,不闻其王。闻秦之有太后、穰侯、泾阳、华阳,高陵,不闻其有王。夫擅国之谓王,能专利害之谓王,制杀生之威之谓王。今太后擅行不顾,穰侯出使不报,泾阳、华阳击断无讳,高陵进退不请。四贵备而国不危者,未之有也。为此四者下,乃所谓无王已!然则权焉得不倾,而令焉得从王出乎?
臣闻:‘善为国者,内固其威而外重其权。’穰侯使者操王之重,决裂诸侯,剖符于天下,征敌伐国,莫敢不听。战胜攻取,则利归于陶;国弊,御于诸侯;战败,则怨结于百姓,而祸归社稷。《诗》曰:‘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淖齿管齐之权,缩闵王之筋,县之庙梁,宿昔而死。李兑用赵,减食主父,百日而饿死。今秦太后、穰侯用事,高陵、泾阳佐之,卒无秦王,此亦淖齿、李兑之类已。臣今见王独立于庙朝矣,且臣将恐后世之有秦国者,非王之子孙也!”
秦王惧,于是乃废太后,逐穰侯,出高陵,走泾阳于关外。昭王谓范雎曰:“昔者齐公得管仲,时以为‘仲父’。今吾得子,亦以为‘叔父’。”

这篇说了一个君轻臣重的问题,这个问题在中国历史上从未断过,每当君王大权旁落时,苦的还是老百姓。

范雎开门见山,对秦王说:我只知道齐国有个田单,不知道齐王。听说秦国有四贵,不知道秦王。很直接,但也很有效果,秦王听了肯定内心会不舒服。

范雎接下来说了什么才叫王:总揽国家大权才叫王,能处理国家厉害的才叫王,能掌生杀大权的才叫王。但看看秦国,太后掌权,穰侯随便派使臣,泾阳、华阳随意杀人,高陵进出王宫那么随便,四贵横行而国家发生不危险的,那是不可能的。

就因为这四贵,所以我才说没有什么秦王!这样,大权旁落,大王还能发号施令吗?

这是抓秦王的心,抓住后范雎接着用事例与警句来进一步阐释这个问题。

范雎先列举了穰侯的危害:他派使臣,借秦王的名义,分裂诸侯土地,任意用兵,攻打各国,没有谁敢不听。胜利的话,利益都归他的封地;输了的话,和百姓结怨,国家承担后果。这还只是一贵,四贵一起,危害更大。

范雎用了《诗经》来加强说服力,说:木实繁者披其枝,披其枝者伤其心。大其都者危其国,尊其臣者卑其主。《诗经》都这么说了,我说的肯定没错。

最后范雎用了重量级的例子:齐闵王被大臣淖齿抽筋,吊在宗庙而死。李兑活活把赵王饿死。现在四贵目无秦王,大王下场会很危险,可能没多久统治秦国的都不是秦王的子孙了。

秦王很害怕,也很直接,废了四贵,终掌大权,重用范雎,当然,范雎无论多厉害,也翻不出秦王的掌心。

相关文章

  • 战国策―范雎曰

    【原文】范雎曰:“臣居山东,闻齐之内有田单,不闻其王。闻秦之有太后、穰侯、泾阳、华阳,高陵,不闻其有王。夫擅国之谓...

  • 成语典故|擢发难数

    成语释义: 常用来比喻罪恶极多,无法计算。擢,拔。 成语出处: 《史记·范雎列传》:“范雎曰:'汝罪有几?’(须贾...

  • 秦策:范雎曰

    秦策:范雎曰 权力的争夺是没有感情可讲的,戴王冠的只能是一个人。 上一篇范雎向秦昭王陈说的主要还是秦国对外政策的得...

  • 范雎:从厕所卷席中逃生的宰相

    范雎是魏国人,前255年逝世。范雎的名字,现在讹传为范睢suī,这是错误的。范雎的雎,是“关关雎鸠”的雎字,雎(j...

  • 743丨布衣之怒

    读《战国策·魏策四》中““唐雎不辱使命”一文,提到”天子之怒”和“布衣之怒”。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

  • 战国策―范雎至秦

    【原文】范雎至秦,王庭迎,谓范雎曰:“寡人宜以身受令久矣。今者义渠之事急,寡人日自请太后。今义渠之事已,寡人乃得以...

  • 阅读理解唐雎不辱使命

    唐雎不辱使命 西汉 · 《战国策》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

  • 这一场终极“面试”,敲定了一个职位,也造就了战国时期一大强国

    《史记》、《战国策》里,对范雎游说秦昭王分别做了精彩生动的描写,就是活生生的一场终极“面试”。 但因为是原文都是文...

  • Sep.26 《精益创业》3-2:若要“柳暗花明又一村”,山重水

    文/杜豆豆 1 完美不可取,越来越好才是现实之策。 昨天读《战国策》,其中讲到范雎时,有这么一个典故。 说的是秦国...

  • 长平之战始末(六)

    01范雎干倒秦国丞相魏冉 话说秦昭王与范雎俩人相谈甚欢,皆大欢喜。秦昭王开始重用没有根基的范雎,给予国家管理的实权...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战国策―范雎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nvnp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