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分析:
我和开便车的小伙子,绕迷路了。在一片美景中,找到一个没有人的院落,在房子里找到粗盐和干奶酷和黄油、馕、黑茯茶,找出一把破茶壶升起火烧茶。接着在湖水撒网捕了五条小鱼烤了起来。最后左绕右绕,终于绕回了原道。
读后感:
迷路了。为了回城里搭便车抄近路,结果迷路了。可就是迷路了,笔者也不会忘记自己作为“观察者”的任务,这样笔者就抓取到了更多更像梦一般的景致和经历。全文只是写了两件事,找到小房子烧茶就食,撒网捕鱼。面对这篇文字,昨天的笔记日更,绞尽脑汁难以挤出一段来,临近入睡只好用了一篇原来资治通鉴的笔记《心如山岳的敬德》来凑数,然后带着“焦急”和“不甘”结束了这一天。
早上我被一个焦急的梦急醒了。在梦中,火车站,长长的长廊,八十多岁的继父慢悠悠地走在前面,我急速翻着手机购票软件,却是总也买不上票,这时列车进站了,急得满头大汗;想着先乘车再补票,但是到了站台,发现列车停靠在第三车道,当即想冒险从第一列、第二列车厢下爬过去,刚战战兢兢地在第一列探出头,“呼”的一声,一列行进中的火车在眼前驶过去了,于是又不敢再前进了。终究是延误了……这时,梦醒了。
早晨重新翻阅这段短文,琢磨着笔者的思维和行文结构,忽然发现“偶遇”两个字贯穿全篇。两个人的关系只是“偶遇”,通篇没有对话,只有默默地一带一从,在梦一样的世界,在太阳完全落山之前发生一切;有时会自然而然地怀疑两人之间暧昧的关系,结果看到最后一段,没有。那种寻而不得的失望令人沮丧;人与自然的关系也是“偶遇”,野鸭、沼泽、湖面、森林、院子、芦苇、四脚蛇、乱石滩、峭壁,这些沉默和不沉默的景物,没有表现出美感,只是有些许隐秘,在那个神秘的寂静的傍晚;人与行为的关系也是“偶遇”,搭摩托车回城,抄近路、烧茶、捕鱼、烤鱼,想到哪里做到哪里,随意而自在。
我突然想起“形散神不散”,想起苏轼与文与可画竹中“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这种成竹于胸的熟练,应该不是一朝一名夕的功夫,是长期主义的积累和练习,是耐得住寂寞和诱惑,深耕细织的结果。
![](https://img.haomeiwen.com/i29640001/5b5f49a06f8e268e.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