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尔与同事聊起了周五要听经典报告会的时候,想着能不能推荐一两个喜欢经典的年轻人一起听。就这样,我们聊起了我的成长,聊起了她的成长,聊起了我们教研组的成长。作为过来人的我们,都希望有一些年轻老师能在我们的“看见”里成长。蓦然,我想到了“看见别人”的重要性。我们每天都会看见人,但是要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看见别人,该有多么不易。
这让我想起了《资治通鉴》中 的一个故事。汉景帝时的楚元王刘交特别喜欢书籍,和鲁地人申公、穆生和白生都拜浮丘伯为老师学习习《诗经》。穆生不喝酒,所以楚元王刘交每次置酒款待他们时都不忘记给穆生单独准备甜酒。到后来,楚元王的儿子及孙子置酒时也会给穆生备甜酒以示尊重,再到后来就没有人想起为穆生备甜酒这件事了。穆生就这样离开了楚国。因为穆生觉得虽然备酒这件事很小,但是却能从中看出别人是不是能看得见自己。看见别人,就意味着尊重。楚元王刘交爱读书、对人才的尊重体现在看得见别人的喜好。
在生活中,人往往都会重视自己的感受,重视别人怎样对待自己,但是却很少想过自己该如何面对、接受别人的尊重。俗话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在一些小事上能看得见别人足见一个人的细心与修养,足见对他人的一种态度。很多时候,我们看得见别人还表现在对他人的礼让上,遇事不斤斤计较。尤其是态度上,要慢慢地把心平气和变成生命的本能。在家庭生活中,这种事情会更多。在我们不满意对方的时候,当我们感到自己在为家庭付出的时候,也要看到家人的付出。只有看见别人了,别人才会发现自己。这种看见往往表现在体贴与善解人意。渴望默契与心灵相通,但是对于家人来说这也不完全可能,更多的时候是要彼此包容。所以我们要学会生活,就要学会看见别人的好,也包括看得见别人的不好。关键在于看见后我们又要怎么做。看见别人的好,“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看见别人的不好,想办法妥善解决就好。很佩服古人的智慧,“妥协”就不失为一种好的解决方式。妥协不是一味忍让,而是妥善协商,达到双方满意。
在物质上、表面上的看得见不容易,但是要从精神上看见别人就更难了,我自身的成长经历这样告诉我。
我毕业分配到一所农村小学,真是天不收地不留,那叫自由自在。自己的课自己做主,完全凭着自己的理解和喜好上课,完全可以把自己对文学的热爱毫无保留地传达给我们的孩子们。后来就有了骨干教师培训的经历。在培训那两年的时光里,导师的殷殷教导,组员的互相帮助都让我感到了成长的快乐。在那两年里,是他们看见了我:他们看见了我努力而认真地完成作业,看见了我在课堂上的点滴进步,看见了我一个乡村小教师的成长。正是这种精神上的看见一只让我走到今天并坚持走下去。
感激别人对我的看见,我也要努力看见别人。这么多年,我一直努力行走在教学教研的路上,我希望自己能看得见更多渴望成长的年轻教师,希望能帮助他们成长。每当看到教研组的老师在课堂上挥洒的时候,我的心特别充实快乐。每当看到他们写出属于自己的心灵鸡汤的时候,我都感受到了“看见”的快乐。
看见别人,就是尊重别人;看见别人,就是观照自己的内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