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是知彌先生绘著《君自故乡来》第四个篇章《我的父亲母亲》的第一幅绘作。
读思这幅绘作,我首先想到的是鲁迅先生的《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一文,尤其那句经典名言:
“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将之精炼为要旨则是: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这就是我们60后一代人的父辈的典型人生形象;我们却也是一种相对的“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进一步,其实我们60后一代人,亦如我们的父辈一样,也有一定程度的“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黑暗的闸门”,让子女“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的人生过程。我们的子女及其后代,大概只有“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之主旨了。
扪心想想,应该就是这样一个逻辑吧?
“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父亲是我中学里的老师,是一个教数学、育别人家子弟的人。••••••父亲是一个倔强、执拗,却绝对踏实勤恳的,所谓老一辈‘知识分子’。其余,好像也再没有什么了。”
以上,就是知彌先生在“画像”自己的父亲后,对父亲的文字描述。我以为,这是对父亲人生精华的刻写,故事当然还有许多。但在大多数人都少有著述自己父亲的文字时,是可谓一种足够。
巧的是,我的父亲也是一位教师。不过,我父亲却不是专任教师,中小学的数学、化学、语文、史地、政治、美术、德育等课程大概都教过,校长也做了多年。尤其做中学校长时业绩更为显著——父亲做教育管理时,十分善于调动全校教师的教学积极性。作为教育“杂家”的父亲,我以为,如果自始至终做教学管理工作的话,一定是出色的教育管理专家的。但命运却不是这样安排的,所以,我的父亲也只能是一位“教育杂家”了。
没有一位教师不是桃李满天下的。我父亲的弟子也是桃李满天下的。特别是父亲一直关注、指导那些有特质、有潜质的弟子,给予他们职业生涯中的切实发展之指导,并走向卓越人生,让父亲很是受到格外的尊重与敬重。记得十年前我专门陪着父亲参加过一次他的六七位弟子的专门招待宴,每一位弟子都特别感谢了父亲在人生发展上给予自己的特别教诲与帮助。那些弟子们都年近六十岁了,我想,那感激的话语是不会含有“虚”与“水”的成分的。
“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鲁迅先生于百年前的1919年提出的这个命题及其写作的篇章,是为永恒的经典。我反复读思之,并结合对父辈与我辈做父亲的经历的不断反思,得出了自己的判断性结论:对自己的子女高度负责任50年!在子女升学、就业、职业发展的关键拐点上予以把舵性的真切指导,以少走弯路,避免走入岔路。
人生,最怕“走弯路”而白耗生命,最怕“走岔了道”而不知回转正途。
无论成败,父亲都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厚重之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