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才人人物专题首页统一推送人物
苏轼:人世艰辛何其多,不如酒醉还一梦

苏轼:人世艰辛何其多,不如酒醉还一梦

作者: 禾原 | 来源:发表于2017-03-08 20:08 被阅读1016次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宦海浮沉,人生悲喜,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01

    宋仁宗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十二月十九日,在四川眉州一个小康之家,一个名叫苏轼的婴儿呱呱坠地。

    这家后来声名大噪,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极高声誉,父亲苏洵,长子苏轼,次子苏辙,父子三人占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席之地。

    我们都知道父亲苏洵直到二十七岁才发愤读书,“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差不多八年之后,苏洵进京赶考却名落孙山。在外游历几年回到家后,正赶上苏轼苏辙入学,于是铩羽而归的苏洵开始以雅正的文体教儿子,教儿子深研史书为政之法,乃至国家盛衰隆替之道。

    这一教,便教出了一个大文豪,一个百姓之友,一个具有伟大人格的伟大人物。

    三苏

    02

    仁宗嘉祐元年(公元1056年)礼部秋季初试,苏氏兄弟双双考中。在等待来年春季殿试期间,父子三人游览京城,结交社会名士。二十岁的苏轼第一次见识到京城的繁华,他羡慕地注视着在街上乘坐马车而过的大官。

    第二年四月,苏轼以第二名的成绩成为进士,他论为政宽与简的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十分受当时的文坛盟主欧阳修赞赏,以至于欧阳修以为此文必是他的朋友曾巩所写,为了避嫌,欧阳修把本来名列第一的苏轼的文章改列为第二。

    在这篇文章中,苏轼杜撰了一段尧与皋陶的对话,

    “当尧之时,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保守派或批评他杜撰圣言,胆大妄为,但苏轼的勇气、智慧与文学修养已经初露锋芒,可见一斑。

    当欧阳修问年轻的苏轼该典故出自哪本书时,苏轼以《三国志-孔融传》孔融羞辱曹操之语为例,坦言承认尧与皋陶的对话是他杜撰,“某亦意其如此。”

    这一回答令欧阳修大惊,“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学必独步天下。”

    此言,中矣。

    《刑赏忠厚之至论》

    03

    常言说“三岁看八十”,这话不是没有道理,通常通过一个人年轻时的一些行为就能判断出这个人的性格,而后天的境遇和学习或许会让人做事的手段有所改变,但性格却几乎不会发生大的变化。

    “豪”和“气”两个字几乎贯穿了苏轼的一生。仁宗嘉祐六年(公元1061年),朝廷任命苏轼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符判官。判官的公务并不繁重,于是苏轼动辄数日外出游历。在他任期之内,陕西有旱象出现,很久没有下雨,苏轼竟然写了状子向龙王爷祈雨,且不止一次,大雨之后,苏轼为了纪念这次喜事写了篇《喜雨亭记》刻在亭子上。

    凤翔做官期间,苏轼碰到了将成为他克星的人——章淳,章淳现在表现出的还是很豪爽大方,但是他做出的一件事却令苏轼做出预测,“终有一天你会杀人的。”

    怪不得有人说“最好的作家,往往也是最好的预言家。”此言,亦中矣。

    嘉祐九年(公元1064年),苏轼任期已满,解除官职,回京等待考察,之后在史馆任职。

    次年五月,“十年生死两茫茫”的苏夫人病逝,又次年四月,父亲苏洵病逝,现在直到神宗熙宁二年回京,他可以过一段轻松的生活,而在那之后,他都将航行在政治的波涛汹涌中。

    颍州祈雨帖局部(公元1091年)

    04

    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正处王安石变法期间,按照苏轼的功绩,他应官居太守,而王安石与谢景温竟然想使苏轼任附近一县的判官,幸好神宗未犯糊涂,任命其为杭州太守。

    面对宵小之徒捕风追影的弹劾,苏轼连修表自我辩解也不肯,任凭官方调查,自己携带家眷径直赶赴杭州上任去了。

    杭州像是苏轼的第二故乡,他一生最快活的日子是在杭州度过的,朝廷上的尔虞我诈这时离苏轼还有一段时间,他可以尽情地向大自然向杭州城的各个地方寻求慰藉。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一首描写西湖的七言绝句就此诞生,千古传唱。

    这期间,苏辙正在苏轼治下的视察行程河南淮阳充任教授,退隐的国家元首张方平也隐居在此,苏轼常常利用机会到弟弟家盘桓小住,大家常酒饭相聚,快活至极。

    据说张方平酒量甚豪,而苏轼酒量则小得多,但他并不感到羡慕,“我喝完一杯就醉,不是和你们一样得其所哉吗?”

    这种精神上的达观已经成为苏轼的一种人生哲学,而他的心境在历经令人沮丧的密州时期后只剩下安详和平和顺时知命,以至于他后来虽历经沧桑,却仍不失赤子之心。

    05

    苏轼任职密州太守是从熙宁七年(公元1074年)至熙宁九年(公元1076年),林语堂称这是苏轼最难过、最沮丧的一段时光,这位大诗人在最难过的日子写出了最好的诗歌,这样的评价是否公允我们不置评论,但他确实是在这段时间内写出了流传千古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水调歌头》之后,再无其他咏中秋之词。

    水调歌头

    06

    若一个文人历经千年仍不断被人提起,被人赞扬,一定不仅仅是因为其杰出的文学才华。

    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博大胸襟令人潸然落泪,范仲淹“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的意识值得所有为政者学习。

    而苏轼,他在徐州时期开始真正展现出他的政治才能,他开始兴建工程,忙于公众活动,一个因功绩受百姓爱戴而不仅仅因为文章名满天下的苏轼出现了。

    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八月二十一日,也就是苏轼到任徐州三个月后,黄河决口,洪水蔓延到徐州城边,洪水虽被高山阻挡,但一度超过城内街道。

    此前,王安石曾经派人设法疏浚过黄河水道,但以失败告终。

    苏轼奋不顾身地抢救城池,几十天不回家过夜就住在城墙上的棚子里监督外围城墙的加固,十月初五,洪水经疏浚被引回黄河旧水道,徐州城洪水之危方解。

    之后,苏轼上奏朝廷在徐州东南建筑了一条木坝,并兴建了一座防洪保障——黄楼,“黄楼”后来成了苏轼在徐州所作诗歌总集的名称。

    现在,苏轼不仅文章名满天下,他的人格和政治才能也为天下人所知,他受到整个学术界的爱戴和敬仰。

    “生不愿封万户侯,但愿一识苏徐州。”秦观在见到苏轼时如是说。

    黄楼

    07

    徐州时期之后,“如蝇在食,吐之乃已。”的苏轼将要迎来他人生的低谷。

    神宗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朝中的小人竟玩起了“文字狱”,他们抓住苏轼诗词文章中的一些词句弹劾他,甚至有模有样地列举出苏轼应当被斩首的四个理由。

    据载,苏轼在被官差带走前曾回家看家人,他还笑着讲了一个故事念了一首诗宽慰家人,

    “且休落魄贪杯酒,更莫猖狂爱咏诗。

    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

    苏夫人听了这首诗破涕为笑。

    苏轼是七月二十八日由官家逮捕,八月十八日送进御史台的皇家监狱,在狱里度过了四个多月后方才被释出狱,涉案人员几乎都是大官贵胄,这件案子是宋朝最大的文字狱,被称为“乌台诗案”。

    值得一提的是,在苏轼入狱期间,很多被保守派称为“奸邪小人”的变法大臣(比如王安石,章淳)纷纷上书为苏轼求情,而那些平日与苏轼引为知己的大臣们反而安静了,人心啊!

    出狱当天,苏轼又写了两首诗《出狱次前韵二首》,倘若有心人细查,又要有人说这是对帝王不敬了,

    “平生文字为吾累,此去声名不厌低。

    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休官彭泽贫无酒,隐几维摩病有妻。

    堪笑睢阳老从事,为予投檄到江西。”

    写完这首诗,苏轼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寒食帖》天下第三行书

    08

    社会迫使人们隐藏自己的真实面目,如果我们把社会强加在我们身上的缚束摘掉,我们或许会发现一个全然不一样的自己。

    死里逃生的苏轼正有这样一个机会,他将要在黄州过上一段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正月初一,苏轼和长子苏迈离开京都前往幽居之地黄州(今湖北黄冈)。

    黄州初期,他住在一座寺院,与僧人同吃同睡,和朋友去往附近各地游玩。同时,监狱的经历让他开始思考人生,人实在是太渺小了,这让他有些恐慌,他要考虑如何才能获得心灵上的安宁,宗教成了他的不二选择。

    他不仅研读佛经,也在道观里闭关,练习打坐,甚至开始练习瑜伽,还因感而发写了篇《养生论》。

    元丰四年(公元1081年),“东坡居士”出现了,苏轼开始真正务农,他在东坡一片田地里工作,著名的“雪堂”正建于此地,他开始成为真正的农夫,自己耕作,自己做菜,他活得越来越像田园诗人陶渊明。

    这段期间,他写了许多令后人赞叹不已,在现在被列入中学生必读课程的文章,《念奴娇·赤壁怀古》、后《赤壁赋》、《记承天寺夜游》……

    当然,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也不忘百姓,知道他住的地方有溺死新生婴儿的风俗,他就给武昌太守写信并成立了一个救儿会,每年捐出一些钱给贫苦的孕妇养育婴儿。这便是我们一直赞扬的人道主义精神了!

    苏轼小像

    09

    命运再次玩起了游戏,刚刚安定下来过上隐居生活的苏轼又要再次卷入政治的漩涡。

    神宗元丰七年(公元1084年),苏轼接到调往汝州(今临汝)的旨意,汝州要比黄州美丽富有,官方纷纷为他设宴践行,很多朋友请他题字留念。

    这里还有一段韵事,席间,歌伎李琪请苏轼在她的披肩上题诗,

    “东坡四年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

    却似西川杜工部,海棠虽好不吟诗。”

    前两句平平,后两句却自有一股灵动之美,黄州歌伎李琪的名字也就随之流传至今。

    苏轼已经打算在江苏找个退隐之地,他在宜兴把地都买好了,造化弄人。

    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四月,朝廷委派他到山东登州做太守,待他千里迢迢到达登州,他又应召入京,一场政治游戏即将拉开大幕。

    在苏轼到达京都的八个月内,他急剧得势,朝廷擢升他三次,最后升任翰林。

    苏东坡现在盛名已经到达顶峰,所有当年贬谪南方的朋友也都回朝官居要职,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也是尽人皆知。

    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恣情聚会、畅谈,期间还发生了一件在中国艺术史上很出名的事,西园雅集——十六个名家聚会在驸马王诜的庭院之中。

    西园雅集

    10

    然,树欲静而风不止。

    哲宗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九月,司马光去世,苏轼成为众矢之的。

    次年正月,有几十份弹劾他的奏章,甚至连苏轼当主考官出的考题都要控告一番。

    真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

    小人的反对和弹劾并没有令苏轼退缩,两年之间,他力排众议,竟也做成了许多事。

    他力争的第一项便是“广开言路”,“人虽能言,上下隔绝,不能自诉,无异于马。”倘若只听几个人、十几人、几十人的话,那么天下事也太简单了。

    他还完全废除了王安石变法中对百姓毒害最深的青苗贷款法,强制性的贷款只会造成百姓“丰凶皆病”——歉年,挨饿;丰年,还不起贷,锒铛入狱。

    他还独自向朝廷的腐败无能挑战,他坚决提议废除“关系户”,严查“官官相护”案件,特别留心为国家选拔人才,在他当主考官期间,有时竟把别的考官所弃考卷找回重阅录取。

    但是小人“易进如蛆蝇,腥膻所在,瞬息千万。”两年之间,他四遭诽谤,由他推荐当官的人也常遭受到污蔑。

    朝廷的混乱令苏轼萌发去朝之志。在他的再三恳请之后,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朝廷任命他以龙图阁学士出任杭州太守,领军浙西。

    时隔十八年,苏轼再次回到了杭州,只是现在的杭州早已不复当年模样。

    11

    与二十年前相比,杭州的人口已经减少到以前的百分之四五十。

    青苗贷款不仅害穷人颠沛流离,也拖累了许多必须担保的富人,民脂民膏已被刮尽,商业萧条,人人贫困,债务累累。

    苏轼在元祐四年(公元1089年)七月到达杭州,与苏轼同住的秦观有一年半的时间没看见他打开书,在这一年半期间,苏轼给全城建立了公立医院,建成了一个清洁供水系统,解决杭州城的供水问题,他还疏浚盐道,修建西湖,稳定物价,以“虽千万人吾往矣”的精神展开救济饥荒的工作。

    洪水覆灭,五谷歉收,百姓流离失所,苏轼竭尽全力帮助他们,而腐烂的朝廷却只顾高歌纵舞,玩弄心机权谋。

    元祐五年(公元1090年)五月上奏朝廷请求免除百姓官债、退换百姓没收产业的提议,在他的多次上奏之下,元祐七年(公元1092年)七月才下令施行。

    又是一个两年啊,北宋的未来已经依稀可见了。

    12

    元祐九年(公元1094年)秋天,摄政皇太后去世,幼主只有十八岁,行事鲁莽,性情暴躁,且偏信奸佞之臣。

    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章淳官拜相位,他把旧日的狐朋狗友召还京都,并设法谋害元祐旧臣。

    司马光和吕公著这两位当年的宰相,即使在九泉之下也不得安宁,不仅遭受降级,被剥夺爵位和荣衔,章淳甚至向皇帝提出开棺鞭尸司马光,许多官员火上浇油,还有官员提出毁灭司马光的历史巨著《资治通鉴》,后两项虽未成功,但司马光的后人却饱受磨难。

    还有曾经四朝为官现已九十一岁的文彦博也没被放过,降级罢黜,饱受屈辱,一个月后命丧黄泉。

    此次迫害,受害人数多达八百多人,终于建立了元祐党人碑。

    在章淳疯狂的报复中,曾经彼此以朋友相称的苏轼也未能幸免,苏轼被贬至广州,途中连遭三次降官。

    当时的广州并不像现在是一个国际性大都市,南蛮之地,风俗迥异,而且从北向南一站一站地走,路途遥远,十分辛苦。

    13

    历经五六月之久,哲宗绍圣元年(公元1094年)十月二日,苏轼到达惠州。

    “岭南万户皆春色。”虽历经千辛万苦,苏轼仍能自得其乐。

    惠州东、西、北三面共计有五县太守,不断给他送酒送食物,他又和许多人成了朋友,并一起游山玩水。惠州每家都有家酿,于是尝酒、造酒也成了他的乐趣,期间,他至少写了五六篇酒赋。

    他还建了几间房子——白鹤居,北望可见河上风光,河水由此折向东北流去,听起来真是神仙一般的住所,这栋房子现在也被称为“朝云堂”。

    虽是被贬在外,但苏轼并没有消极待命,如果不能做官,那就做个热心公益的国民,他关心惠州城的改革事宜,甚至为此出谋划策。

    章淳大概是从哪知道苏轼过得还不错,又把他贬到了新的地方——海南岛。

    渡海帖

    过去的海南岛只有少数汉人,而且十分不宜居住,

    “此间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然亦未易悉数,大率皆无耳。”

    大概就是什么都没有了吧,但他达观的人生哲学让他的生活不至于凄风苦雨,他和这里的县官、百姓都相交甚好,他又开始盖房子——槟榔庵。

    玩弄权谋的小人们,你们又能奈我何?

    14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哲宗去世,之后有几个月由神宗的皇后摄政,她赦免了所有元祐老臣的罪,并尽力保护他们。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公元1101年),苏轼得以返回中原,并于七月逝于常州。

    “岭南万里不能死,而归宿田野,遂有不起之忧,岂非命也夫!然生死亦细故尔,无只道者。”

    在世人眼中,苏轼这一生坎坷多舛。王安石与他无大怨,章淳是他旧友,如果他愿意出声讨好,凭他的才学声望,也不至于常年被贬在外,然而,他没有。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他坚持做对的事情,虽千万人吾往矣。不管前路多艰难险阻,他始终保持一颗赤子之心,以乐观的生活态度面对人生的诸多苦难。

    吾心安处是吾家,苏轼虽已逝去千年,但他的达观的人生态度永垂不朽。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温暖小轩:好,读了你的文章,知道了怎样才能算是具体,之前我也写过同样的题材太空洞,学习啦:+1:
        禾原: @温暖小轩 一起加油↖(^ω^)↗
      • 9201364ce09e:又见苏轼,再看定风波。🤗
      • 小申1:喜欢苏轼的人生态度,不卑不亢,不媚不怨
        禾原: @小申1 我也喜欢,难得的是一生都坚持。
      • 和与:写这么多,你真棒。
        和与: @禾原 😀
        禾原: @胡应琳 谢谢鼓励,我会继续努力的。😀💪

      本文标题:苏轼:人世艰辛何其多,不如酒醉还一梦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rjbg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