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余老诗写作研习社佛、儒、道专题中国传统文化
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 | 道德经第十五章学习感悟

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 | 道德经第十五章学习感悟

作者: 姝写光影 | 来源:发表于2017-09-24 02:53 被阅读0次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达,深不可志。夫唯不可志,故强为之容:豫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涣呵其若凌泽,沌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浴。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蔽而不成。(杨鹏校订本)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杨鹏老师说这两句话是本章他最喜欢的两句,里面大有境界,听完课之后我反复琢磨,理解如下:

    认清事物及自我真实的样貌,需要“静”;修身养性,也需要“静”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面对浑浊的局面,如何才能让局面慢慢变得澄清,怎样才能够做到?是“静”。当面对一杯浑浊的水时,我们可能有这样的信心,安静地去面对就可以了,慢慢的,浑浊物沉淀下来,水就变清了。但是,当面对一个比较复杂的事态,浑浊而看不清事物原来的样貌,是否也能做到“静”呢?慌里慌张的理不清头绪,认不清事物的原貌,容易错误的去作为,“凡事皆从忙里错”,自我的内心涌动着汹涌澎湃的波纹,又如何映照出世界及自我的真实样貌?“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就是说,人不到流动的水面上去照镜子,而到静止的水面上去照镜子。唯有“静”,才能观察和认清,“静”之后才能徐清。同样,修身养性,也需要静。《大学》中有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做到“静”需要“抱一”

    那如何才做到静呢?“谁人知向静中修”,静,需要修为。结合本章老子“强为之容”的三句,“豫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这样的一个“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的为道者,自知,自律,自明,他的内心充满了谦卑和敬畏。孔子有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圣经》箴言9:10:敬畏耶和华是智慧的开端,认识至圣者便是聪明。杨鹏老师曾说:现象世界的背后,还有一个更深邃的、更强大的力量和秩序的存在,主宰着现象世界的运行。为道者意识到自己在天道,这个深邃而又强大的主宰力量面前是多么微不足道啊,他才能够自律自明而做到“豫呵其若冬涉水,犹呵其若畏四邻,严呵其若客”。他的内心始终“抱一”,“善抱者不脱”,不离开精神上的辎重,永远信靠这个现象世界背后的深邃强大的存在,万物负阴而抱阳,充气以为和,才能远离“轻”,远离“躁”,“重为轻根,静为躁君”,才能“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静”的目的是为了“建行”

    孰能安以动之徐生?由浊而静,由静而清,由清而安,由安而动。“静”了才能“清”,才能清楚地观察,审时度势,应时而动。善建者不拔,“静”的最终目的是“动”,是要去作为,创生生命、滋养生命、爱护生命。

    犹太长老一个古老的命题:“我不为己,谁人为我,但我只为己,那我又是谁?”一个仅仅修为自己,静以养身,而不和这个世界发生关联的人,并不是善为道者。因为,在“孰能浊以静之徐清”之后,还有“孰能安以动之徐生”,“静”,指向“生”,是生命、生长、创生。

    安以动之徐生,就如同老子描述的“古之善为道者”的后四句话一样。“涣呵其若凌泽,沌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浊,旷呵其若浴”,为道者兼容旷达、大道容众、大德容下,如同“水善利万物而有静”一般,不分尊卑贵贱地滋养万物。其中“涣呵其若凌泽”,多美的一幅画面。冰消雪化、大地复苏,万物无声无息被滋养着。这样的画面,可能是老子生活的年代,那个有着531场战争的春秋时期最美的了。之所以美,美在有生命的新生和复苏,在这美丽画卷背后主宰着的是天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沉寂的大地复苏了,万物并作了。这样的“生”是“徐生”,是“而有静”的生。

    道德经第五十四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善为道者,就是要按道行德,而天下最大的德,就是创生生命、滋养生命、爱护生命。善为道者按“建行、抱一”两大准则修身的时候,传递出的悦己达人、馨香远布的正能量,不就如同这“涣呵其若凌泽”一样滋养润泽生命吗?

    “静”“动”之间

    “浊”与“清”,“安”与“生”相互映照,在静动之下互为转化。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过于“静”是沉寂,过于“动”是妄动。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静”,是对天道的信靠,“动”,是顺应了天道而动。是去作为,还是为无为,都是基于观和修。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善为道者,信靠天道,践行天道,创生、关爱、服务生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浊以静之徐清,安以动之徐生 | 道德经第十五章学习感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snhe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