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写书评,一直是我的习惯动作,但是大多数情况下,书评仅仅为介绍这本书而生,但是细思之下,书评还真不是只有这样的功能。
![](https://img.haomeiwen.com/i1994601/b774eae2fdc7d9c1.jpg)
现代人阅读的过程,大多是快速的完成,手机或者kindle,在狭窄的时间缝隙中读一些东西。而对书评来讲,如果你总以一口气仍旧说不完的句子来描述一本书,相信读者读两句就放弃了,起不到预期的作用,自己也就白忙活了。
把书评写的活色生香,或者讲的活色生香,如果不知道怎么办,可以看看大师们怎么写的,也可以听听大腕们怎么讲的。
最近看了几篇梁实秋先生写的书评文字,真的快意恩仇,通篇读下来,文字通透,立意高远。反问自己为什么做不到,思考之下,总结了一点:大师毕竟是大师。
不过大师也是有套路的,他们的套路就是渊博的学识和信手拈来的“高级表达”。所谓的“高级表达”是我个人的看法,就是那些我在短时间内无法学到的表达方式。
很多写书评的朋友,一上来就会介绍作者的生平和这部作品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读着让人感到就是一本书的压缩版,内容坚硬却没有温情在其中,但是如果采取另一种方式,采用结构主义的方法,利用生活经验,社会现实,民俗风情或者人类学,语言学为背景进行切入,对一本书的讲解或许会更有效。
不同的读者,因为受过不同文化背景的教育,会对一本书做出风格迥异的评价,拿家喻户晓的《红楼梦》来说,考据学会给出各类难懂的考据文章,历史学会给出曹雪芹家族的历史背景和人物脉络研究;美学和艺术类会关注书中关于衣食住行美的成分;而伦理学会关注一个大家族中复杂的情感纠葛。一千个读者,或许能读出一万部的《红楼梦》出来——每一个人在不同时间的阅读,都会得到不同的感受。
书评是一门大学问,你可以解构,也可以建构,但我所认为的好的书评是,不喧宾夺主,恰到好处的将合适的书推荐给合适的人。宾是书评,主是这本书的风采。你的文章对内容的把握要客观真实,不夸大,不缩小,不带帽,不贬低。现在有太多的书评,只是读者的推荐,而不表明对这本书读的见解和态度,这样的书评不算佳品,充其量算是一个推介。现在的很多书商为了创造较好的业绩,而夸大图书本身的内容和价值,比如时常看到“这是第一部关于什么的书籍”“迄今最全的一本介绍什么的书籍”“全景式展现什么什么的书籍”“你不可错过的……的书籍”等等不一而足,待到读者拿到书后,读完发现蛮不是那种意思,建立在读者和作者之间的桥梁便垮掉了。好的书籍,自有读者去欣赏,或许这就是不喧哗自有声的道理吧。
![](https://img.haomeiwen.com/i1994601/03aaa033ff6883b3.jpg)
这段时间读书的思考,希望能给朋友们带来些启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