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闲来无事,躺被窝里翻看朋友圈,读了其中一位好友转发的文章,题目是《九旬清华名教授夫人断食结束生命,感悟太多令人无眠》,心情极不平静。
94岁的陈司寇老师对待疾病、养老以及生死的豁达乐观态度,实在是我们一般人所不能企及的,不得不佩服这是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
陈老师一席谈,如醍醐灌顶。她那冷静与深邃的理性令我深深折服。她那彻悟后的诙谐幽默又令我忍俊不住。
我特意摘出陈老师的观点,或许对我晚年的生活有用。
老年人的目标是什么?我认为有两点:第一,要尽量使自己减少病痛,过得健康愉快。第二,要争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既减少自己的痛苦,也尽量避免给他人造成的负担。
第一目标:怎样尽量减少病痛,过得健康愉快?
1、知识就是健康,最好的保健医是自己。
2、要有毅力,要做自己应该做的,而不是只做自己喜欢做的。
3、精神上要有境界,文化生活要丰富。
第二目标:怎样争取在人生的最后阶段“走”得快一点?
1、不怕死。人的生命分为数量和质量。我不在乎数量,而看重质量。只要每天的生活都有质量,什么时候“走”就顺其自然。不怕死,就必须拥有自己独立的精神世界,可以超越死亡,享受生期。这个问题解决得好就活得自在,活得痛快。解决不好,就终日惶惶不安。我现在就活得很痛快。
2、不爱钱。许多老人越是到了晚年,越是锱铢必较,把钱抠的紧紧的。他们真是没想明白呀,我现在每个月几千元退休金,根本花不完。所以孩子们来看我,我都自掏腰包请他们吃饭。儿女过六十岁生日,我每人送上一万元。我想,自己也就这几十万元的存款,等我死了儿女们继承,他们认为是理所当然的,也不会感激我。不如现在就拿出来给大家共享,弄个皆大欢喜,何乐而不为呢?哈哈!
3、放下自我。儿女都有儿女的事情,哪有那么多时间陪着你?回想一下你自己的父母在世时,你又曾去陪伴了多少?照顾了多少?所以一个人生活是常态,儿女来看你,是惊喜。这样就不会心怀不满,常感落寂了。不要回报,只要奉献,我养大了儿孙,是我的奉献。但我不图儿孙的回报。我一直以助人为乐,若能帮助他人,我就感到快乐。只有放下自我,才能战胜死亡,充分享受生期。至于身后之事,儿孙自有儿孙福,不是我应该费心去想的!
我今年已四十有五,如何安度晚年活的有质量,而不是苟延残喘自己遭罪儿女受累,如何对待疾病与生死,从现在起就要有一个规划,陈老的观点和做法值得学习借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