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典音乐冷知识古典音乐
《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2.1.3.2

《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2.1.3.2

作者: 静默斋谈乐 | 来源:发表于2019-11-14 09:12 被阅读0次

释义的节日日课

另一种新型日课称为释义的节日日课(Farsed Festal Office),这种日课我们在附加段一节中已有提及。释义“farse”一词在本地语文献中有多种写法:farcimen、farcitura、farsa、farsia、farsitura等,它来自拉丁语“farcire”,意为“填入”,在礼仪音乐中表示将并不是原文的一部分的句子或词语插入礼仪文本。实际上,这个词和附加段“trope”可视为同义语,但规则上附加段用于弥撒和日课圣咏的插入部分,而释义用于功课的插入部分,即使释义通常在集藏中通常和附加段与歌诗抄写在一起。在文献中,这种术语上的区别仅指实践上的,例如礼书和典礼。

附加段一般用拉丁语书写,而功课的释义,特别是《使徒书信》的释义,是用法语写作的。这看起来释义主要是法国传统,后来传入西班牙和诺曼-西西里地区。释义主要出现于十二和十三世纪,到了十五世纪基本消失了。本地语释义应当和双语诗(macaronic verse)或那种以不同语言简单交替的诗节区分开,它的功能是阐明和评论礼仪文本。释义包括的材料非常广泛,根据编纂者的自由裁决和想象加入到日课中。释义可以是带有半谐音的诗体,也可以是散文体,许多留存的释义带有旋律,甚至是非常繁复的。功课由几个预置的诗节或整首歌曲(大多数情况下)扩展,例如申正经的九段释义。作为规则,释义的功课始于插入的歌曲的一部分,接着是诗节1-3之间的功课的简短段落,结尾又是歌曲的一部分。在释义功课各个段落交替中,较大的单元的连接不可避免地需要灵活性,而附加段曲目的圣咏和插入段落之间的相互作用更紧密和更复杂。

虽然释义可以用于复活节、圣灵降临节、各种圣母节日和圣尼古拉节,但它特别地应用于圣诞节八天周期主要节日的《使徒书信》中。这些节日包括圣诞节和圣司提反节(12月26日)、圣福音约翰节(12月27日)、诸圣婴孩殉道庆日(12月28日)、坎特伯雷的圣托马斯节(12月29日)、耶稣受割礼日(1月1日)和主显节(1月6日)。这期间的纪念仪式对于各级神职人员来说是欢乐的甚至是具体的。从十一和十二世纪起,就有具体的指示规定助祭(deacon)、司祭(priest)和襄礼员(acolyte或pueri)在圣诞节后三天里各有各的节日:助祭庆祝圣司提反节,司祭庆祝圣福音约翰节,襄礼员(男童)庆祝诸圣婴孩殉道庆日。而副助祭(subdeacon)通常庆祝耶稣受割礼日,由于这个群体在某些城镇发展成吵闹的团体,这个日子也称为“愚人节”。在这些节日里,具体过节的人员极尽独创之能事,举行额外的行进,在领圣餐时演唱新的歌曲来装饰礼拜仪式。尽管这些特殊和繁复的神职人员庆祝日的日课已被广泛证实,但十二和十三世纪的礼拜仪式的实例仅存于博韦(Beauvais)、桑斯(Sens)、拉昂(Laon)和勒皮(Le Puy)这几个法国北部的大教堂中。

勒皮圣母领报大教堂正处于通往圣地亚哥-德孔波斯特拉的一条主要朝圣之路上,很早就是欧洲圣母崇拜的中心和朝圣之地。这里发现了两部记录中世纪中期到晚期具有连续性的日课音乐文献——《勒皮手稿》(Le Manuscrit du Puy)。这些抄写于十六世纪的手稿和另一部礼书共同重构了勒皮耶稣受割礼日日课的历史过程,也是理解复杂的中世纪节日庆祝仪式的本质和特点的关键材料。

勒皮大教堂的正立面

耶稣受割礼日那天的特殊礼拜仪式是节日的基础,从前一晚的晚祷一直持续到节日那天夜祷结束,不间断地超过二十四小时。作为惯例,神职人员们每三小时聚集在大教堂的祭坛前演唱诗篇、祈祷、读经、诵唱相关的圣咏和表演弥撒。他们还会游行到大教堂里的壁画和绘画以及教堂附属建筑物前。最后,节日在襄礼员的舞蹈中结束。像所有重大节日一样,在圣诞节后第八天,即元旦那一天,教堂再次举行庆祝仪式。《勒皮手稿》中的新旧文本的主要主题都是关于圣诞奇迹、王中之王(耶稣)降临和进入其统治之地的故事。特别是在中世纪,和救世主一起被庆祝的还有圣母玛利亚。节日里充满了圣诞和新年的欢乐,在一首写给领唱的歌中神职人员们欢迎新年的到来。

圣婴耶稣接受割礼

《勒皮手稿》不像同时代其它抄本那样根据体裁分类抄写成书,而是按照节日日课的顺序来记录的。手稿的第一部分是整个晚祷仪式,然后是节日的后续阶段。晚祷的古老的单声部圣咏甚至包括远在中世纪之前的礼拜传统的音乐。它们的歌词主要来自于《诗篇》和《圣经》的其它部分,例如交替圣歌式的诗篇“O admirabile commercium”和《圣母尊主颂》。属于这类早期材料的晚祷其它部分还有安布罗斯赞美诗《人之救主》(“Veni redemptor gencium”)和结束部分的祈祷《主与你同在》(“Dominus vobiscum”)。在这些基本结构中间还插入了读经前司祭的赐福和其后的应答圣歌。一首短的诗篇诗文《众人都看见了》(“Viderunt omnes fines terre”)也插入进来,日课在通常的感恩部分《让我们称颂主》及其应答“感谢主”中结束。这些单声部圣咏富于变化,既有参加者交替演唱(司祭、读经者、领唱、独唱和唱诗班),也有音乐织体的变化。例如,先在一个音高上唱出歌词,然后是有更多装饰的诵唱方式(诗句的开始、中间和结尾的特殊公式),最后是实际的旋律。各种可能的多声部声响也进一步提供了变化,特别是单一作品的单声部和多声部织体。例如,在之前的旋律上增加和声以构成完整的四声部织体,还有根据存在已久的简单口头技巧(平行奥尔加农)加入第二声部而构成的二声部织体。

在日课后面的部分里,音乐变得更加多样化。首先是主教的赐福,然后是从祭坛到大教堂全体教士住所的行进圣咏(一首孔杜克图斯,也可能是一首歌诗)。在住所那里,另一次赐福之后便是使用释义的技术进行读经。释义的变化多种多样,基本内容由当天的弥撒和日课提供。然后是演唱另一首孔杜克图斯,神职人员到食堂就餐,这里要举行另一场读经和释义的仪式。祝酒之后是交替圣歌式的《诗篇第五十号》。在经过回廊返回教堂的路上,唱诗班分开,这时演唱一首可能创作于中世纪晚期的四声部《垂怜经》。甫一回到祭坛,神职人员们演唱多声部的《我们在天的父》(“Pater noster qui es in celis”)和一首短诗,并再次祈祷,最后在《让我们称颂主》中结束日课。

这些释义的节日日课十分珍贵,既因为它们保留了本不可能知道的圣咏,也因为它们展示了释义、孔杜克图斯和歌诗这些独立条目如何并入一个实际节日礼拜仪式。这类十二世纪以来让礼仪更加繁复的新歌曲(Nova Cantica)是最为突出的。这种分节歌艺术是早期欧洲宫廷歌曲的对应物,是一种以异乎寻常的多变的方式将诗歌、韵律和音乐结构组织在一起的艺术。从字面意义上讲,欧洲歌曲即起源于此。这些单声部拉丁语和本地语歌曲将在后面章节中分别介绍。引入礼仪的扩展和润饰手法还有戏剧形式的教仪剧,因其内容之丰富和有趣,我们将单独在下一章详细讨论。

唱片推荐

标题:勒皮手稿——十二到十六世纪大教堂新年日课

演奏:Ensemble Gilles Binchois,Dominique Vellard(指导)

厂牌:Virgin,Veritas 59238

唱片简介

发现于勒皮圣母领报大教堂的《勒皮手稿》记录了从十二到十六世纪连续的耶稣受割礼日日课过程。在中世纪,这个正好和元旦同一天的圣诞节期的节日是专门由副助祭这一教士群体庆祝的,由于他们在城镇里吵闹游行,这个日子也称为“愚人节”。与其它日课书不同的是,《勒皮手稿》对如何进行中世纪日课(包括圣咏、祈祷和读经)的表演有着详尽的指导,是研究中世纪释义的节日日课发展过程的珍贵历史资料。多米尼克·韦拉尔领导的法国著名中世纪乐团吉勒·班舒瓦合唱团根据手稿重构了这一特殊日课过程,包括前一日的第一次晚祷和节日当天的主教赐福、行进孔杜克图斯、释义的功课等内容。该团采用了一种自然平和而直截了当的表演方式,而不是许多中世纪表演团体那种大量装饰和戏剧化的演绎,录音效果平衡通透,可谓演录俱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唱片中的西方古典音乐史》2.1.3.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umli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