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7590156/2e67723e8174f676.jpg)
小时候曾读过聊斋,被里面的鬼怪故事深深吸引,既怕又爱。为了完成理事会读写营作业,特意搜了其中的几个故事来读。其中这篇《续黄粱》读来令人拍案叫绝。
所谓续黄粱,也就是黄粱美梦的后续。聪明的你大概已然猜出,美梦有多么辉煌,后续的噩梦就会有多么凄惨。
整个故事被分为前后两部分。前半部分描写了曾某飞黄腾达后的奢华生活。真应了那句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蒲松龄老先生极尽笔力,渲染了曾某升官后的浮华生活。
然拈须微呼,则应诺雷动。俄而公卿赠海物,伛偻足恭者,叠出其门。
这段文字中,比喻的描写手法令文字栩栩如生,让人油然而生身临其境之感。辅之以夸张,感官刺激叠加,如烈火烹油更加令人印象深刻。
曾某升官后大宴宾客时的所作所为,就如掀开了幕布一角,官场丑态尽收眼底。且看这段描写。
六卿来,倒屣而迎;侍郎辈,揖与语;下此者,颔之而已。
这曾谋初入官场,便深谙其道。在此处,蒲老先生采用了排比加对比的描写手法。 把曾某面对不同级别官员的态度描摹得活灵活现。一个势利小人的丑态便跃然纸上。
如果曾某发迹后的生活仅仅只是奢华,倒也无关痛痒,至少不会殃及他人。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忽得恩宠,飞黄腾达,并没有让他满足。真应了那句古话,饱懒思淫欲。很快曾某便陷入温柔乡中,沉迷于酒色犬马。
奢靡堕落的生活,就如毒品令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许多饮君子最终走上了道德沦丧的不归路。曾某便是如此。没过多久,他便开始利用职权结党营私,打压异己,构陷忠良,欺压百姓。简直是罪行滔天,罄竹难书。
身居高位,祸国殃民,一人足矣。在这民不聊生,举国祸乱之时,包大人挺身而出。他冒死上书朝廷,揭露曾某的累累罪行,恳请圣上铲除奸佞。然而,皇上早已被蒙蔽双眼,他按下奏章,对曾某依然恩宠有加。
可是,包大人的义举却已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人振臂,应着云集。各地弹劾曾某的奏章如雪片般纷至沓来。树倒猢狲散,墙倒众人推。当初在曾某得势时,阿谀奉迎溜须拍马者不计其数。如今,这些人却都换了一副嘴脸,转而攻击他。落井下石,唯恐不用其极。
故事到了这里,似乎已经结束。但是,蒲老并未就此收手。笔锋一转,美梦结束,接下来噩梦连连。
曾某被罢官遭流刑之后的惨状经蒲老一支妙笔挥洒描摹,令人不忍直视又大呼痛快。请看这段描写:
见一山,不甚广阔;而峻削壁立,利刃纵横,乱如密笋。先有数人罥肠刺腹于其上,呼号之声,惨绝心目。鬼促曾上,曾大哭退缩。鬼以毒锥刺脑,曾负痛乞怜。鬼怒,捉曾起,望空力掷。觉身在云霄之上,晕然一落,刃交于胸,痛苦不可言状。
读这段文字时,我不禁心惊肉跳,有锥心刺骨之感。还未动刑,单这刑具就令人不寒而栗。目睹他人受刑时开肠破肚的惨状,耳闻那凄厉的呼嚎声,更是令人毛骨悚然。然而,曾某此时已求告无门,逃无可逃,终究被小鬼抛落刀山。
美梦与噩梦之间强烈的反差与对比,深深刺激着读者。阅读时,我感觉就像在观看一场黑与白,冰与火,正义与邪恶的厮杀。这种夸张的对比,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原来笔可以是刀,亦可以是剑。纵笔泼墨就如仗剑走天涯。路见不平,必拔刀相助。胸怀苍生,心有慈悲,文人用手中的笔,也能够披荆斩棘,于乱世之中杀出一条康庄大道。
![](https://img.haomeiwen.com/i27590156/9b52df68816122de.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