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过水颂》是洞山祖师因过水睹影,大悟前旨,而悟得的一首脍炙人口的禅偈。
禅偈完全符合佛法为内学、内观、内明、内证的原则,警醒后学切莫误入歧途,直下心城,识心达本。
洞山良价禅师元音老人 |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洞山祖师也是在过河时看见自己的影子而开悟的。
当时他曾问有关无情说法,师父对他讲了,虽有醒悟,但并未彻底明白,还是有些怀疑。
有一天,他要过河,低下头来卷裤脚,看见水中有自己的影子显现,“噢——!”才豁然大悟,并做偈曰: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闻渠;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这个偈子是什么意思?
“切忌从他觅”,我们修法学道不要向外驰求,不要向别人去求,要自己悟出来才是真实的。
比如我们念佛的人念阿弥陀佛,祈求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来拉我,来拉我。
这就是从他觅,那就不对了,所以莲池大师说念佛是“声声唤醒主人公。”
念佛是把我们自己的主人公唤醒,不要昏迷,不要睡着,不要着相了,要清醒啊!万象都是心中的影子,不要着相啊!我们的知觉性,就是佛性,就是阿弥陀佛啊!你从他觅,就是向外取。
向外祈求,要阿弥陀佛来拉你,那就错误了。
阿弥陀佛是兴无缘大慈的,无人不接,无人不救的,但不是拉你,而是放光照你,放光接引你,你到那光明中就行了,你想要阿弥陀佛来拉你,那是不行的。
所以永明寿禅师说:行人净业成熟,心地清净,与佛相应,方见佛现前,接引生西。
佛虽现前,实无来去。如月在天,千江万水,一时俱现,而月实无分。心犹水也,如心不净,犹水混浊,而不现影。
故心颠倒混乱者,佛虽放光接引,犹生盲不能见日。
佛等于是天上的月亮,我们念佛的心就是水,水若清净,月亮影子就显现在水中,你心中就现佛像了;念佛的心不清净,月亮虽一样照着你,但是你的心是混浊的污水,那月亮的影子就现不出来了,阿弥陀佛不见了。
所以“切忌从他觅”啊!倘若你向外找、向外求,则“迢迢与我疏”了。从心外去找,就与佛性相去十万八千里了。
佛性不在别处,在你面门放光呢!看东西的是谁?听声音的是谁?闻到香臭的是谁?说话的是谁?动作的是谁?这不是我的佛性是什么?你为什么从他觅?
“我今独自往”,现在我无论何时何地,对外面的东西都不取不舍了,都是“独自”的,绝对的,都不见有对偶、不见有相对。
绝对真心是“独自”的,绝对的,无一物的,没有相对的。
如梁武帝问:“如何是圣谛第一义?”
达摩祖师答:“廓然无圣。”
梁武帝又问:“对朕者谁?”
祖师答:“不识”。
为什么不识?
相对的是你认识我,我认识你;我就一个人——绝对真心。是绝对的,谁认识谁呀?
绝对真心,说识与不识,都是两头话。
若能这样,那就“处处得逢渠”,就时时处处都能显现这个绝对的真心,处处时时都能见到真如自性了。
“渠今正是我”渠就是影子。
山河大地、日月星辰等等,一切事物无不是我的影子,统统都是我的显现。
但“我今不是渠”,我这法身是无相的,虽然影子都是我的显现,但我不是影子。
也就是说,虽然这一切相无不都是我,但我不是一切相,因为法身是无相的。
你就是把一切相统统都拿走,因其皆不是我,也于我无损。
因此,不要着在相上,一切相皆不可得,一法不立才对。
“应须恁么会,方得契如如。”
修道人应该这样子去领会,真心才能够常住,才能够与如如不动相契,而不为任何境物所左右。
任何地方都离不开我的真心,如影随形,所以,我们时时刻刻都不要向外追求。
念佛就是念自心,念阿弥陀佛,就是使自心醒悟,不要着相了。
---摘自元音老人《大手印浅释》
元音老人圣严说禅: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
问:洞山良价禅师开悟之后,劝人不要离开自性去外面找「开悟」这个东西,他体会到了「水面的影子是我,我不是水面的影子」这个经验。请师父为我们开示,分享一下洞山禅师的心得。
师:洞山禅师有一天在过河时,看到河面上反映出自己的影子。水上一个人,水面一个人;水面上的不是他,水上的才是他。当他尚未看到倒影之前,始终不得开悟,不知道自己本来的面目究竟是什么东西,认为在身外一定还有一个东西是本来面目或自性。直到他见到水面上自己的影子,才知道不要离开自己的身心另外去找什么,如果这样去求道求法,希望悟道得法,那就离开自己的本来面目越来越远。现在我看到水面上的影子,影子是我,而我并不是那个影子,这就是开悟。很多人认为开悟一定是悟到不得了的事,其实,未悟的时候对面不相识,悟了之后发现根本不曾离开过,如此而已。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影子是我,我不是影子」,影子是从我产生的,离开了我不会有影子。我们平常所使用的身体和正在动念头的心是本来面目的影子,离开我们的身心之外,不可能还有个东西叫本来面目。可是尚未发现这个道理之前,绝不可以把我们平常有执着、有烦恼的身心当作本来面目。
一般人常在生活中自我困扰,也困扰他人,原因就在于区别什么是我、什么是你、什么是他。而事实上,我也好、你也好、他也好,自己所体会到的,所感觉到的,不是那本来的东西,而是从经验、知识所学习而来的一种判断,并不是一出生就拥有和知道的。因此有人说,婴儿所见的世界是真实的,成年人所体会的世界是非真实的。我想这是个比喻而已,因为婴儿的生理、心理都尚未成长、成熟,他们所见到的世界是一片混沌,心智上是一团迷糊,并不像断了烦恼的智者那般明朗而不执着。若能达到洞山禅师的悟境,他会对所有的现象清清楚楚,了知我和非我而还能心无罣碍。「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烦恼的身心并未离开我的本来面目,只是把我的本来面目遮起来了;我今天离开了执着的烦恼,本来面目终于现前。所以现在的我是本来面目,而不是那个烦恼的我。我还是在的,只是没有烦恼了,多么高兴啊!
——摘录自圣严法师《圣严说禅》
圣严法师署名为“匿名用户”
推荐于 2018-01-11
洞山禅师因过水睹影,大悟前旨,有偈:
切忌从他觅 迢迢与我疏
我今独自往 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 我今不是渠
应须恁么会 方得契如如
洞山禅师的《过水颂》,一首禅诗。
现在我们先简单解释一下《过水颂》的含义:
“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文中的“我”指自性,“他”指一切万法,意思是说我们千万不要从一切事物的表象去寻找自性,那样找来找去,只会离我们的目标越来越远。
“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这个渠字包括了心、色二法,不可单作色法理解,那样的话“我”与“渠”就又落在凡夫的见解里了。前一句说自性不与万法为侣,超然物外,唯我独一。后一句说自性并不是一个空洞的、抽象的概念,它就存在于我们面前的一切事事物物之中。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这两句才是洞山的真实得处。渠今正是我――一切法、一切相都是我自性的作用,都是我自性的显现。古人所说“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正表此意。这一句看似浅显,但多少人恰恰是在这里错会。汉语中的“是”在通常情况下表示等于的意思,但是在涉及性与相的问题时,我们不能这样简单地从“是”与“不是”的意义上去理解。汉地众生自古尚简,我们在读古人的文章时,有许多时候仅从文字的表面往往难以完全领会其中的含义。在“渠今正是我”和“青青翠竹,总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这两句话中,“我”和“法身”、“般若”不是句中的宾语,而是宾语前面的定语。要知道“渠”所“是”的并不是“我”,而是“我”后边省略掉的那个东西。完整的语句应该是渠今正是“我的影子”,青青翠竹总是“法身的显现”,郁郁黄花无非“般若的妙用”。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南无本尊阿弥陀佛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
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
南无大智大力大势至菩萨
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清净海众
感恩佛法僧三宝
感恩一切善知识
敬请常念南无阿弥陀佛……
洞山渡水图·南宋马远绘回向偈① 回向偈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