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假半年,刚回来接手新的班级,对学生非常陌生,因为不是一开始带起来,所以教学习惯没有默契。本届初一的科任是去年初三下来的,可能习惯了初三的快节奏,回来后,发现大家的进度都比较快。现在才四月底,有的班级已经讲完第四单元,有的甚至第五单元也快要结束了。七年级下册的第四单元现代文有《叶圣陶先生二三事》、《驿路梨花》、《最苦与最乐》。回想往届的教学,我印象最深刻的只是《驿路梨花》,其他文章似乎很简单就过了。
第四单元的能力目标是略读,如《叶圣陶先生二三事》,没有太多需要精心分析的点,但不意味着它的教学意义不大。这次回来,我刚好可以利用这几篇文章训练学生的整体阅读能力。于是,这篇文章花了两个课时,第一个课时,主要训练快速阅读,浏览文章圈画关键句子。接着引导学生通过这些关键句子,理清作者的思路,明确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的宽和严两大方面。然后,引导学生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定出层级一的框架后,补充概括层级二的段落内容,在梳理过程中训练归纳概括能力。一节课下来,内容很少,但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让他们尝试用思维导图画文章框架,并围绕框架概括段落内容。
《叶圣陶》第二课时,主要用于深入文章,认识叶老先生,同时解决同学的预习提问。同学们经过预习,也提到了不少好的问题,比如:1、为什么写这些琐碎的事情,却对叶圣陶先生评讲如此高?2、第五段“十年”是什么情况?“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是指什么人?尤其是第一个问题,我觉得值得大家去探讨的,事情那么琐碎,能体现什么具体的形象呢?为什么要通过这么多琐碎的事情去表现人物呢?于是,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赏析,通过文章的琐事和细节,分析从中读出的叶先生的形象。最终引导学生从这些琐事中,探究作者以小见大的的写法,以此反映出也老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能展现出这些美好品质,品质的表现不在轰轰烈烈,而是自然发生,更加体现他的真性情。也从这些朴素的语言中,体会作者自然质朴、平易近人的文风。最后,播放关于叶老先生的纪录片,让学生再次深刻地感受叶先生的为人和贡献。
《驿路梨花》这篇课文上了三天,第一课时主要承接单元略读的目标,训练快速阅读,理清文章的基本内容。通过表格的形式让学生快速阅读文章,圈画关键信息,梳理情节内容。再从主人层层变化的情节中,体会出文章的主旨,感悟主人共同的品质,也明确这种奉献的品质在主人变换中代代相传的主题思想。因此,主要训练学生快速阅读,整体感知,通过梳理内容把握文中的中心思想。
接着,让学生根据表格和自己梳理的导图,复述故事,每个同学都要开口,先对着同桌互相复述练习,再找同学展示复述。虽然这环节可有可无,但我还是想让学生多开口,多练习。想起自己以前初中时上语文课,是最害怕的,一方面害怕老师点名回答,另一方面也觉得摸不着目标,语文不像其他科目,知识点比较明确,如数学,缺了一节课,很可能下面就很难跟上了。恰是语文,“可有可无”,学完了课文又怎样呢?考试不考,也不明白课文挖得那么精深是为何。于是,最近我在跟学生说,语文课就是用来练习思考和表达的!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不要等到考试或者写文章才知道无话可说或文不逮意。因此,每个同学在课堂上都要“动起来”,说和写,哪怕不准确,也要动起来,只有说了写了,语感才能培养起来。
后面几节课的内容,我围绕“设置悬念”、“插叙”以及课后研讨三来让学生明确写法,并且明白这些写法的概念,以及遇到类似问题时如何作答。所以先给学生思路,再让他们尝试写写练习,在练习与修改中不断完善。如此一来,在课堂上花的时间不少,因为要给时间学生去讨论,然后去写,说说写写,然后再修改。有时候,一节课下来就只完成了那么一两个问题了。但在写的过程中,学生也能遇到问题,也有提问,完成后也主动地给我查看,让我帮他们指点修改,积极性还是蛮高的呢!原本计划两个课时的,后来还是根据具体的情况,把课时延长到四个课时,从课文延伸到课外,让他们掌握举一反三的能力。
七年级,还是初中的起始阶段,希望学生能阅读更多的书籍,或者在课文研读的同时能拓展更多,不要只拘泥于课文的具体内容,更应着眼与学生的能力发展,让课堂节奏“慢”下来,也未尝不可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