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读《易》,我所放弃的内容

作者: 童年的流星 | 来源:发表于2017-06-14 14:24 被阅读103次

    上一讲说端起,放下。本讲就说说在易学范围内,我所没有介绍的内容,我之所以不介绍,因为我没学,也不会。

    一、“知其所止”和“永无止境”,都是知止

    上一讲反复讲“止”,本文还要接着讲:易学体系自洽性很好,也可以认为这是一种狡黠,两头蛇,全都说得通。比如“知止”,既表示应该在哪里停止,也代表在哪里不能停止,这才是知止。所以“知其所止”和“永无止境”都符合“知止”的要求,关键点就是选择,选择何事在何处止,选择何事在何处不能止。

    (一)因人而异

    既然是选择,那么知止也就是自由意志的决定,而非客观标准,打个比方:有人觉得活到75岁,这辈子就活够了;有人觉得活到75岁,晚年幸福生活刚刚开始。这没有客观标准,而是自我意志的判断。其他事情也一样,一辈子挣多少钱、结几次婚、生多少孩子、住多大房子、做多大的官等等,每个人都可以给自己设定“止”的范围和界限。

    (二)因仁而异

    既然没有客观标准,那么为何圣贤都讲:止为人之根,德之首呢?上一讲说过,因为我们必须“端起”自己的责任和使命,于是自我意志在做出选择的时候,也就多了一层限制:我不仅皮囊像人,皮囊里面也是一个人。虽然每个人对“仁”的理解也没有客观标准,但承认自己是个人,就是有向善之心、有向善之志,就不会心甘情愿地做坏事、做亏心事、做违心事。

    (三)知止就是要在心中磨

    年轻的时候,心浮气躁、年轻气盛,动不动就看别人不顺眼,非要凭借自己的某些优势,压过别人,老百姓有个词挺合适:“找茬儿”。比如看一本书,动不动就把书中的毛病一项一项挑出来,然后在心里嘿嘿半天,总觉得有这么多错还好意思出书,出版社也是瞎了眼了。这种心态害了我好多年。

    学易之后,才知道什么是心中磨。为什么我们会习惯去“找茬儿”?一方面是环境的熏陶,从小家庭和学校都在强化我们找茬儿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的心迷路了。有的人是靠拳头功夫找茬儿,有的人是靠学问人品找茬儿,有的人是靠金钱财富找茬儿,有的人是靠权势地位找茬儿,我们的心毫无疑问都迷路了。迷失在自以为是之中,迷失在一种虚幻的“成功”里面,似乎压过别人,比别人出色、强大就是优秀,对别人的羞辱、嘲笑和蔑视就是优越。无论这种“找茬儿”的心态是在光天化日之下,还是自己一个人躲进书斋的时候,“毋自欺、必慎独”,古人的教诲千真万确,自以为是就是自以为是,迷路就是迷路,死不承认、自欺欺人都没有用。

    但看见错不管吗?当然要管。“见义勇为”和“找茬儿”的区别就是人和禽兽的区别,我们出手之前,先弄清楚为了什么出手,搞清楚了目的,自然在手段上就有了分寸。拳头功夫、学问人品、金钱财富、权势地位,该用就要用,但多一分是多,少一分是少,在心中磨的就是“止于至善”的那个度字,这就是“中”。《易》曰: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其道光明。

    知止,就是时时刻刻在心里去磨那个分寸。一句话,说出口是什么结果,不说出口是什么结果,要磨;一口饭,吃进去是什么结果,不吃进去是什么结果,要磨,这就是《易经》中的“颐”卦教导我们的。稍加拓展,一个笑容、一个怒容,显露出来什么效果,不显露出来什么效果,要磨;一个行为、一个态度,做出来会有什么影响,不做出来会有什么影响,要磨。这就是修身的功夫。日常的功夫深,年积月累,自然身心合一,行动坐卧、饮食起居、言谈举止、嬉笑怒骂,皆出自本心,这就是不虑而知——孟子讲的“良知”。

    二、易学中,我所没学的内容

    我没学的内容,也就是我所选择的“止”,并不是这些内容本身没有意义,只是我自己做出了放弃。这些学问可能很有价值,但不是我需要的,所以我必须将有限的时间转移到我需要的工作当中去。

    心理学里面有一个实验,可以帮助我们判定什么是真正的需要,而不是由于习惯影响所产生的上瘾假象:

    你首先要找出会带给你愉悦的东西,其次是把愉悦分开放入生活中,中间的间隔要长些。假如你发现间隔拉到足够大之后,自己对某样东西的欲望逐渐消退,甚至引起反感,这可能就不是愉悦而是上瘾,比如你先吃一口冰激凌,等30秒,再吃第二口,假如这时你已不再想吃第二口了,那就把它倒掉吧!(摘自《真实的幸福》)

    我们用这个办法也能够判定哪些是我需要学习的内容,而哪些是我可以放弃的内容。

    (一)测字

    测字包括拆字、解字、字迹,这其中原本包含极为高明的心理学内容,所以更适合作为科学的心理学进行研究。古人之学或可与科学心理学互补,目前尚有《字触》、《测字秘牒》、《一撮金》、《诸葛神数》传世。

    (二)解梦

    自西哲弗洛伊德《梦的解析》出版后,解梦也从民间走向学术,这原本也是可用科学进行研究的心理学内容。目前尚有《周公解梦》、《梦林玄解》传世。

    (三)相术

    面由心生,人的成长历程必然会在身体、习惯上留下痕迹,所以相术自有其科学意义上的可验证性。目前尚有《麻衣神相》、《柳庄相法》、《相理衡真》、《金面玉掌》、《神相铁关刀》、《冰鉴》传世。

    (四)干支

    天干、地支之学,源自古代天文学,始于殷商之际,比周易还古老,但与周易的结合却是秦汉之后的事情,易学与干支结合的代表是汉儒《纳甲筮法》的术数。

    (五)图书

    河图、洛书,汉唐之时,尚无明确的河图洛书之学,但宋儒讨论极多,以至于形成易学中的一大门类。

    (六)奇门遁甲

    奇门遁甲源自古代军事实用术数之学,更准确地说就是如何借助术数,迷惑敌人,集中优势兵力攻击敌人薄弱环节的一种战术思想。奇门遁甲所依据的算法源自古代天文历法之学,所以增添了神秘色彩。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64-读《易》,我所放弃的内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hxgsq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