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睡时间时,乐宝沉溺于他的遥控车玩具中无法自拔,我叫了好几遍他都没能放下汽车上床睡觉。于是,我便不再催促他,坐在床上,拿起手机开始了我的码字。
过了一会儿,乐宝困了,跑过来自己躺在床上准备睡觉,看我在看手机,没有陪他一起躺下睡觉的意思,他便一把抱住我,试图用身体语言告知我,该陪他睡觉了。
他的力气很大,我顺着他的劲儿躺了下来。正处于文思泉涌的关键时刻,不想中途被打断,就背对着他继续手机操作。
他提出了无声的抗议,用双手使劲搂住我的脖子,试图把我的头扳向他那一面。我没有顺从,嫌他打断我的思路,有点不耐烦的情绪显现了出来。
他见自己的所有行为和努力都没有得到回应,便将双手插在我的脖子下面,想要将我的头抱离枕头,无果后,指了指沙发,意思是要我抱着他坐在客厅的沙发上睡觉。
这是他的杀手锏,百试百灵。以前出于对他内心安全感的考虑,从来不拒绝他这一要求。
今天我的情绪有点失控,坚决不同意他的要求。
他哭的跟个泪人似的,天热加之情绪激动,很快便全身大汗淋漓了。
我心疼又自责,便起身紧紧的抱住了他,彼此都平复了一下情绪后,我启发式地问道:“乐宝,你是不是觉得妈妈不抱你去沙发睡觉就是不爱你啊?”
他抽泣着点点头。
我明白了:他的哭闹,他让我抱着他坐在沙发上哄他睡觉的无理要求,都是因为我忽略了他的感受,而在使用寻求过度关注的不良行为来获取我的关注,以满足自己的归属感。
再联想之前为数不多的几次抱他去沙发上睡觉的情况,貌似都是因为我的状态不好,不愿意多陪伴他,或者是对他不够耐心,还有就是让宝爸代替他早已习惯且依赖的我陪他睡觉。他是以这样一种看似无理取闹的行为在获取他的价值感和归属感。
我恍然大悟。
谁说百无一用是书生,不是重温《正面管教》,我可能永远都无法理解乐宝的行为目的,更不可能针对他的错误目的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措施。
其实,我们常把小孩子做出的与其年龄相符的行为理解为不良行为,而对小孩子因为发展适应性行为而进行惩罚。可是我们却常常忽略了他们行为背后的目的和原因。
比如婴儿因为肚子饿了或者口渴了而哭闹不止。我们只看到了他哭闹的一面令人烦躁不堪,却忽略了他口渴或者肚子饿的真正原因。
比如父母正在忙于工作时,孩子故意把饮料洒在父母工作的文件上,从而导致父母的极度愤怒。这属于孩子的不良行为,但是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是,这个孩子只是想要得到爸爸的关注,或者想要妈妈的陪伴而已。
乐宝的表现也是一样。当他不断打扰我的写作思路并且哭闹不止的行为引起了我原始脑的操纵——极度愤怒和不耐烦。
等到过了冷静期时,查看自己对乐宝行为的情感反应才发现,乐宝试图寻求过度关注的的目的是想要得到我的关注,从而让他有安全感,归属感。
那么,当孩子以寻求过度关注的不良行为获取归属感时,作为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假如孩子正在哭闹,你可以给他一个积极的,主动的,鼓励性的回应。比如抱一抱他,亲亲他,或者向他表达你对他的爱意:“宝贝,妈妈爱你,稍等一会儿,妈妈就陪你玩耍好吗?”
如果是稍大一点的孩子正在纠缠于你,你可以给他布置一项力所能及的任务,以此来转移他的注意力,并且能增加他的成就感。
除此之外,还可以跟孩子一起设定一个特别的专属陪伴时光表。比如每周六定期陪伴孩子去户外玩耍或是每月一次的出游计划。
在父母和孩子都愉快的时候,也花时间训练孩子,用角色扮演向孩子演示其他行为方式,比如使用语言,而不是哼哼唧唧。
千万不要对孩子的行为采取冷暴力或者是消极反应。因为这会让他们丧失自信,从而转向自暴自弃的另一错误行为。
鲁道夫·德雷克斯曾反复说过:“一个行为不当的孩子,是一个丧失信心的孩子。”
作为父母,一定要学会使用积极的,鼓励性的,有长期效果的方法,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孩子的行为目的以及因失望而做出的行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