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饭后,小涵和嘟嘟在客厅、卧室之间追赶着玩藏猫猫的游戏,忽然,姐姐小涵驻足在卧室里的小米净化器那儿,她把一张纸放在净化器的上面,然后把净化器调到最大档位,纸竟然被吹了起来。
小涵招呼小嘟嘟一起体验这个神奇的发现。
小涵叫:“嘟嘟,嘟嘟快来看。”
同样在卧室里的爷爷看到了这一幕,他严厉的对小涵说:“这么大了,净教孩子捣乱。“
小涵也抬高了声调:“怎么叫教嘟嘟捣乱了?”
爷爷说:“你教孩子捣鼓净化器,把嘟嘟的手卡进去怎么办?”
小涵听了爷爷的话,气得腮帮子鼓鼓的,不再说什么。
我循声过去,看到小涵像泄了气的皮球,坐在净化器旁边生闷气。
我拉着小涵的手说:“爷爷之所以那样说,是因为相对发现来说,爷爷更注重嘟嘟的安全,所以,刚才爷爷说话有点着急了。”
小涵努努嘴,说:“爷爷总是那样喊。”
我宽慰小涵:“爷爷岁数大了,他这么多年的说话习惯改起来也需要过程。”话罢,我问小涵:“来,给妈妈说说你发现了什么?”
小涵不说话,把纸放在净化器的上面,纸被吹了起来。
我点点头,肯定了小涵的这一发现,说:“原来你发现纸是可以被吹起来的,那它为什么会吹起来呢?”
小涵解释说:“纸是被净化器里面吹出来的空气顶起来的,妈妈,你还记得咱们去科技馆里面看到的空气吹起了小球吗?”
我点点头:“当然记得,原来纸和小球一样都是被大量的空气吹起来的。”
小涵又问我:“妈妈你知道为什么纸的周围先被吹起来,而纸的中间部分吹不起来吗?”
听着小涵的提问,我观察到,原来真的如小涵所说,纸是四周翘起来后带动中间飞到空中的。
我疑惑的问:“这是为什么呢?”
小涵指着净化器耐心的解释:“你看净化器的中间是实的,而它周围是一条条的缝隙,空气就是从缝隙里钻出来,所以纸的四周先翘起来。”
小涵解释的有理有据,我伸出大拇指点赞,表扬她是一个细心观察的孩子。
下午,小涵写作业的间隙,我又和她聊到了中午的“净化器”风波。
我问:“小涵,你爷爷的表达方式让你感觉怎么样?”
小涵回答:“不舒服。”
“那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来解决呢?”
小涵并没有回答我的提问,而是说:“我看了净化器的缝隙,连嘟嘟的小拇指也塞不进去。”
“噢,这是你后来的发现,要是你刚开始就发现缝隙很小的话,完全可以告诉爷爷,这样,爷爷也不会那么质疑你了。其实,虽然爷爷说话的方式已经成了习惯,但你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表达给爷爷。比如你可以告诉爷爷‘你生气的说,我心里很不舒服,你可以心平气和的和我沟通’,你说呢?”
“妈妈,你为什么不说爷爷?”小涵抛给我一个犀利的问题
我沉思片刻,诚恳的回答:“妈妈首先承认一个事实就是,我小时候接受到的教育是要尊老爱幼,你姥姥姥爷一直教育我要尊敬老人,妈妈在姥姥家的时候从来没有说过长辈。所以,妈妈拿不准以什么样的语气和姿态说爷爷。其次,打个比方来说,如果你爸爸和爷爷产生了冲突,你爷爷或许不会太难过,但是妈妈和爷爷产生了冲突,爷爷肯定会很难过,就像你平时怼爷爷几句,爷爷不也是没事么,这就是血缘关系的原因。还有就是,你看,是你和爷爷之间产生的矛盾,这个矛盾毕竟还需要你自己的努力来解决,你说呢?”
小涵笑了笑,点点头。
“其实,每个人小时候得到足够的爱和尊重,长大后他的性格一般不会太急躁,爷爷之所以急躁,从侧面来说,爷爷小时候没有得到足够多的爱,所以,我们和爷爷沟通一定要‘温柔的坚持’。”我补充道
真的是这样,
父辈那一代的精力基本全部花在怎样解决一家人的温饱问题上,对子女的照料也倾向于怎样吃得饱、穿得暖,生活的压力让他们无暇顾及孩子的心理建设和承受能力。
而我们这一代,孩子的温饱问题已经不再是重点,孩子的教育和成长却成了我们肩上最重的担子。
孩子的心理是否健康?
孩子的内心是否强大?
孩子是否有发现的能力?
孩子是否能及时调节自己的心态?
孩子是否对周围的事物保持高度的敏感?
孩子想事情、看问题是否能捕捉到根本原因?
......
这些已经浸入我们的育儿观和价值观。
面对父辈常年积累下来的脾气秉性,‘改变’二字对他们来说难上加难。
凡事斤斤计较,损失的不仅是亲情,局限的更是孩子对事情的见解和判断。
理解并包容家人,是为和谐的家庭氛围贡献的一己之力。
家和万事兴,尊重每一个人的脾气秉性,将孩子的内心强大起来,让孩子的眼界宽阔起来,是育儿路上不可缺少的一项功课。
一颗有力量的种子早已明确了自己的使命,
一个包容、不较真的孩子也终究会收获生命的馈赠。
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