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家子弟淡名利
今人多逐利,古时好追名!
在隋炀帝还没有创建科举制之前,皇家选贤举能的方式是察举制,后来在陈群建议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这种制度下,寻常之人若想实现理想完成抱负则必须入朝为官,入朝为官则必须被人举荐,若想被人举荐则必须扬名于乡野,这也许就是好追名的原因!
追名逐利虽然不是个褒义词,但如此行为也是人之常情,只要不是费尽心机,倒也无可厚非!
与这些平常人想必,谢安还真是一股清流!
俗话说,三岁定终生,一个人的性格才能天赋这些内在品质在少年时便足以体现。以谢安后来的文治武功少年成名也就没那么唐突了!与唐宋以后世人评价神通以诗才作为标准,魏晋南北朝评价神通则以风韵神态为标准。
谢安出身于名门世家——陈郡谢氏。谯郡名士桓彝见到四岁的谢安时,大为惊叹,赞赏道,此儿风神秀彻,后当不减王东海。
王东海即王承,此人少年成名,有大德,被推选为东晋初年第一名士,即使以王导的声望,也只能说一句甘拜下风。
幼时的谢安只是自由自在的嬉笑玩耍,哪里知道别人的评价。青少年时,谢安就凭借自己的气度德行文章在世家子弟中享有盛名。丞相王导,对其十分看重,便有心提拔他。先是征召谢安入司徒府,又任命他为佐著作郎,谢安都以生病为由推辞了。
谢安担心朝廷还会再次征召自己,便搬到会稽东山之上居住,整日与王羲之支道林等名士大德或鱼夜山水,或吟咏属文。
当时,扬州刺史庾冰仰慕谢安,三番几次命官吏催逼之,谢安盛情难却实在推脱不过,只能勉强上任。一个多月后,离职,回到东山。虽然谢安淡泊名利的心态世人皆知,可是朝廷依旧多次征召他,谢安依然回绝。这下终于激怒了一些自视甚高的老臣:朝廷启用你谢安,是你的荣幸,你如此不识抬举,眼中还有皇上?
就联合上书要求终身禁锢谢安。对于这件事情,谢安是巴不得的,不做官正是自己的心声,所以,他还是那般饮酒。
还是有一些素来仰慕谢安才学的士大夫不免无奈地感慨道,谢安石不肯出,将如苍生何?
所有人都知道谢安是可以给百姓带来幸福的人,那么上天就不会让这样大德之人在人间白走一趟。
其实谢安拒绝为官的真正原因并非是他天生的淡泊,还有更深层次的理由!
像王谢这般世家子弟,本就家境殷实,富贵非常,因此做官并非是他们的唯一选择。成年之后的谢安早早看破了九品中正制的弊端。这种选举模式会把所有的权势向世家名门倾斜,到时世家中人各个声势滔天,等到他们的权势令帝王感觉到威胁之时,也许就是这个家族即将覆灭的时候。
多年前,王导王敦权倾朝野,使得王氏一族遭受晋帝司马睿的忌惮与疏远就是最好的例子。
谢安兄弟三人,大哥谢奕,三弟谢万都在朝为官,且官职甚高。因此,谢安的退让实则是为了平衡家族势力,保存谢氏一门稳定繁荣的最好方法!
如果,按照谢安的设想,他这一生不在需要位列朝堂,可是,他终究还是走出了东山,走到了世界的最中心。
(二)无可奈何出东山
公元358年,谢安38岁,他的大哥谢奕因病去世。谢安还未从失去亲人的伤心中走出来,他的三弟谢万又闯祸了。
谢奕去世后,谢万被任命为西中郎将,监四州军事,兼豫州刺史,倒也是显赫。可是谢万这个人清谈可以,真要统兵作战简直就是门外汉。第二年十月,朝廷命谢万北征。谢万依旧弹琴醉酒,一副清高的架势。谢安得知非常忧虑,便去劝诫他,你身为元帅,理应与将士多多来往,让他们真心认可你。你这班狂傲,怎么能够做成大事。
谢安脾性向来好,所以劝诫也是如此不紧不慢。谢万对于谢安也是钦服,便听从了哥哥的建议。
立刻召集诸位将领想要抚恤一般,可是关键时刻,这位世家子弟竟然半天说不出一个字,最后只能硬着头皮,用手中的铁如意指着众人,你们都是很厉害的将领。
这样,反而让将领们更加不满了!
谢安站在一旁,看在眼里晓在心里,长叹一口气,最后还是自己亲自出马替弟弟解决这个问题。谢安对所有将领,挨家挨户的拜访,道歉,抚慰,恳求他们全力协助谢万。只是,谢安不能代替谢万上战场,就注定了谢万的失败。
谢万率兵增援洛阳,尚未交战,军心已乱,更有士兵仓皇逃窜。谢万由于害怕,单骑出逃,将士们纷纷欲杀他而后快,只是想起了谢安之前的所作所为,放了谢万一条生路。
当然,谢万也要为自己的无能负责,没多久,谢万因作战不力被贬为庶人。
谢奕病死,谢万被废,谢氏家族权势受到极大的影响,隐隐有中落的趋势。谢安生平第一次出现了惆怅的情绪。
谢安看着空中的那轮圆缺变化的明月,他看到了世家高门的微妙,看到了晋家朝廷的复杂,看到了北方中原的焦灼。
他想到了家族荣辱,想到了家国存亡,想到了百姓生死,晋朝第一人谢安终于要出手了。
网友评论